—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16-28

2/28/2019 星期四

「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作冠冕給他戴上,就慶賀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 (馬可福音15:17,18)

從兩年服兵役的經歷中,我可以體會到人在那枯燥乏味的部隊生活中、一心想要尋找一些那平常缺少的變化及高潮的渴望。

但是,養軍隊是為了作戰、本來就是一項嚴肅的事;而且,軍隊講究服從,在歡笑做樂的場合、很容易不小心的就讓它失去了該有的分寸,而影響到對官長威嚴該有的尊重。

於是,古今中外有不少在軍中就縱容違反道德、法律的事件,只要那受害者不是軍中的人就可以了。

就是因為一群人共同的作惡犯罪,他們反而會覺得彼此更加親蜜連心;同時,個人的罪惡感也因為有眾人集體的承擔、而減輕了很多。

耶穌在彼拉多衙門的受侮辱、就是在這種狀況之下進行的:首先,他們煞有其事的叫齊了全營的兵;然後,他們給耶穌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作冠冕給耶穌戴上。

紫袍、冠冕都該是君王的裝束;全營的兵丁也表示了場面的慎重。

對那些兵丁來說,這是在那段窮極無聊日子當中、難有的高潮;在官長默許的情況下、他們也放心大膽的把這件官長的交辨事情、推到他們能想像、能做到的極至。

他們慶賀耶穌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 在無意的調侃下,他們倒說出了耶穌真正的身份。

然而,他們以為那只是遊戲、數落在羅馬帝國之下那弱不禁風猶太人;但今天我們知道,在屬靈中得到神應許的、都是天國的子民,而耶穌是那真正的大君。

他們戲弄耶穌,拿一根葦子、打他的頭、吐唾沫在他臉上屈膝拜他,在別人的痛苦和羞辱中、他們自得其樂;但沒想到的是自己成為應驗舊約預言(如詩22) 的器皿。

耶穌不為所動,一位終將得勝的榮耀君王,甚至在受苦、犧牲的時候、還是一位得勝的主。

所以,對我們這些跟隨他的人,這也意味著在向困境中得勝的路程中,受苦、犧牲也是我們必需要面對的事實。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1-15

2/27/2019 星期三

「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彼拉多又說、那麼樣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麼辦他呢。他們又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說、為什麼呢、他作了甚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的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馬可福音15:11-15)

在耶穌受審的過程中,彼拉多希奇的追問(15:4,14)、祭司長的告狀(15:3) 及挑唆(15:11)、和眾人極力的喊叫(15:14),與耶穌沈默不語的安靜成為強烈的對比。

世界上的爭戰是講求陣容、聲勢,人多勢眾、聲嘶力竭就覺得自己有理、站上風、得勝利;但屬靈的爭戰卻不是靠聲音的大、而是看那人所站的位置。

巴拉巴 (Barabbas) 是拉巴(bar, 兒子之意)和阿巴(abbas,父親或阿爸之意)的合音字;巴拉巴就是指父親的兒子,巴拉巴的父親、和巴拉巴、及我們一樣,都是罪人。

耶穌是人子、因為祂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但祂也是神子、神豐盛榮耀形象完完全全的彰顯。

所以,當彼拉多應著眾人的要求、為了討眾人的喜悅,他把巴拉巴釋放了、把耶穌送上了十字架時,他所做的實際上是用神的兒子、來換一個人的兒子。

那個人的兒子是有罪的殺人犯,而神的兒子卻是無辜、代別人的罪者。

這一切、不但在安靜與吵嚷上的對比,也是在無辜與有罪、公義和不合理、人子及巴拉巴的對比。

耶穌是君王,連彼拉多也都承認了(15:2);但他卻不委身於王、反而要把這位王釘在十字架上。

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個事件時,也得問一問自己:我對這位王的態度是如何呢?

做為一個跟隨主的門徒來說,我只有一個選擇:跟隨祂到底,因為我就是那位原來得上十字架的巴拉巴,一個罪人的兒子、也是犯了罪的罪人的兒子。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66-72

2/26/2019 星期二

「彼得就發咒起誓的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 (馬可福音14:71,72)

耶穌被賣的一夜,在大祭司院子裡受審的不止耶穌一個人;照馬可福音的記載、彼得也同樣的遭受了審判。

審問耶穌的是大祭司、審問彼得的是大祭司的使女及旁邊站著看熱鬧的人;耶穌不回答大祭司的指控、彼得卻三番兩次的立刻否認使女對他的指控;好些人做假見證指控耶穌、但指控彼得的卻是單數(使女、及14:69b的一黨都是單數)。

使女是侍候大祭司的僕人、彼得是跟隨耶穌的門徒;大祭司對耶穌的指控罪名是錯的、使女對彼得的指控罪名是對的;耶穌的信實在指控中再一次的得到證明、彼得的軟弱及失敗也在三次的否認中一再的得到證明。

彼得對耶穌的跟隨到大祭司的院子裡就停下來了;而耶穌對父神的順服從客西馬尼、到大祭司和彼拉多家、一直到上了十字架,沒有中斷過。

耶穌所要背負的罪名是「該死的罪」(14:54)、人惟恐躲之不及的心態是可以了解的。門徒不願意、也沒有勇氣分擔主耶穌的苦難,在這時侯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只是一個理論;等別真正面對考驗的時代、自我所有的本性都出現了。

徒主耶穌和門徒的這些反應,我們很快就能對比出來、誰是我們的榜樣、誰是我們的禁誡。

然而,從彼得聽到雞叫時的淚水,我們也再一次的得到了安慰;即使我們有軟弱、那認罪悔改的門一直還是開的。

今天如果沒有耶穌寶血的遮蓋、沒有一人能承擔仇敵對我們的控訴。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53-65

2/25/2019 星期一

「大祭司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你甚麼都不回答麼,這些人作見證告你的是甚麼呢。耶穌卻不言語、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說、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說、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馬可福音14:60-62)

一個動人的故事、一部好的劇本,除了情節的發展是緊張刺激、高潮迭起之外;在緊張中還會有滑稽,刺激外還不忘反諷。

雖然四本福音書都很忠實的記載耶穌被審的過程,然而我們在其中、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些頗具戲劇化的諷刺。

好些人作假見證控訴耶穌,但在那些假造控訴的罪名當中、卻不約而同的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 — 就是耶穌真正的身份是:那位道成肉身的神。

聖殿的被毀、原是在舊約先知書所預言到的(如耶7:12-15) ;但那真正動手去拆毀聖殿的到底是誰呢?不是沒有提到、就是暗示著耶和華自己。所以,當有人控訴耶穌拆毀聖殿時,也暗示了耶穌的神性及崇高的地位。

另外,當人用:拆毀人手所造的殿時,「人手所造的」這幾個字、在舊約裡是常常用來指著偶像說的。所以,這些控訴耶穌的人、又好像把自己定了罪 — 他們己經把聖殿當成了偶像來敬拜、卻不認識聖殿真正的主人、耶穌基督。

然而,最有戲劇化效果的就是:從審問耶穌大祭司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

那當稱頌者就是神、基督是神的兒子、而耶穌就是那基督!所以,對耶穌的身份最直接了當的標準答案、居然是從審問耶穌的大祭司自己口中說出來的!

今天盡管世界上有不少人、絞盡心思的來反對耶穌,但正是因為所擺上的那些亳無用處精力、他們也不自覺的趨近了那惟一的標準答案。

耶穌的回答很簡潔:「我是!」。

只有自有永有的神才是「我是」,因為祂是超過一切榮耀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是後面所接的任何形容詞、或名詞都把神局限了、都不對!

主耶穌就是我是,所以今天我對主耶穌除了順服、敬拜之外,也不能再有其他的選擇了。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43-52

2/24/2019 星期日

「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他們就下手拿住他。旁邊站著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 (馬可福音14:45-47)

在耶穌被捉拿的整個過程當中,耶穌本人的沈著、鎮靜與門徒的緊張、慌亂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在聖經的記載當中,猶大是惟一與耶穌親嘴的門徒;雖然這對門徒來說、這是不尋常的舉動。但親嘴這原是接納彼此的親密行為、在那時候卻成為那個賣主的暗號!

另外的一位門徒(除了約翰福音指名道姓的指出那是彼得之外、其他三本福音書對此都很含蓄)、居然拔出刀來、削掉了大祭司僕人的一個耳朵!

最後,那位披著麻布的少年人,竟然為了逃之夭夭、赤著身子、連衣服也不要了!

這三個位原本都是跟隨主耶穌的人、但他們與門徒該有的形象、言行舉止卻差了何其的多;雖然賣主的只是猶大,但其他二個人在耶穌被捉拿的當時、也做了與他們身份非常不合的事。

不但是耶穌的門徒不稱職;連大祭司的僕人因少了一個耳朵、那麼他也在事奉聖殿的崗位上失去了他該有的身份和地位。(利21:18)

只有主耶穌冷靜的對捉拿祂的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麼。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裡、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14:48,49)

這些描述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看到:在服事主的身份、和條件上,我們都像那一夜的眾人一般、沒有一個人是配得做主的門徒,也沒有有一個人是值得主為他上十字架!

然而,主耶穌還是立意向十字架走上去;那我們今天該怎麼樣的來回應祂為我們所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