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37-42

2/23/2019 星期六

「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麼。不能儆醒片時麼。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馬可福音14:37-39)

在服兵役、新兵訓練的時候,非常惱人的一件事就是:夜間要被輪流排去站哨兵崗。白天出操、服苦役己經是非常的累,夜晚睡覺的每一分鐘、都是特別令人珍惜的;但過一陣子半夜正酣時,就得被叫醒去營門口站二小時的崗。

在拖著疲乏的步子,經過班長、排長的臥舖時,心裡很不服氣:這些人白天只動嘴巴,晚上還可以蒙頭大眠睡,真是太不公平了!

但在屬靈的層面上卻不是如此。主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同去客西馬尼禱告,過了一陣子,他們三個都睡著了;但耶穌卻只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麼?」。

這豈不是意味著屬靈帶頭的人、在儆醒禱告上要付上比眾人更多的代價嗎?但是,接下來的幾個動詞:「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卻是複數形態的。

所以,我們也無法把儆醒的責任、交給了在屬靈帶領我們的人,而忘記了自己該做的。

耶柔米在這段經文的注釋寫到:「如果基督沒有賜予我們恩典,那麼我們裡面的猶大就會背叛主:如果基督離我們遠了一點,我們裡面的彼得就會睡著了。」

是的,如果沒有聖靈的工作,我們肉體的本質與賣主的猶大、和不認主的彼得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雖然在心態和意志上、或許有警醒的心志,但我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警醒不是一項分辨對與錯的過程、而是順服主教訓的行動。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32-36

2/22/2019 星期五

「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儆醒….他說、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14:34,36)

記不得是長輩教的、還是從書上看來的;但從小我就有一個「男兒有淚不輕流」的觀念。

所以,失望、痛苦只能藏在心裡,在他人的前面總要保持個男子漢的氣概。

這個觀念影響到了之後對自我的看法、及交朋友的態度;非常不願意在好朋友面前承認自己的需要。

然而,第一次讀到主耶穌在客西馬尼、上十架之前,心裡最難過、憂傷之時,不但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而且邀請他們與主一起儆醒。當時的感受是深刻的、震撼的。

主耶穌是位完全的人,衪不但在道德、品格、能力上是完全的;在情緒、感性上也是完全的。如果主耶穌在甚是憂傷時都需要有人陪伴,何況是我呢?

雖然門徒們失去他們陪伴主最需要他們的時刻,但聖經卻留給我們一些體會主心意的空間。

主耶穌很少為自己求過任何事,但祂這個簡潔的禱告:「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卻成了我們向神祈求的最好的禱詞。

完全的順服、完全的交託;既使是在沒有一個他人能夠分擔的時候,主總是在那裡。

不再是好漢打落牙和血吞的豪情;而是願意把自己的軟弱與弟兄們一起分擔的安全感。

有勇氣把自己打開,接受弟兄姊妹的關心和代禱;這也是對主有信心的表現。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26-31

2/21/2019 星期四

「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馬可福音14:30,31)

彼得三次不認主、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故事,而且四本福音書都對這件事有詳細的記載,可見得這實在是件很重要的事。

明顯的,彼得在這個事件中、是一個過於自信的負面榜樣;而耶穌的仁慈、與寬容是我們所要牢記在心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馬可不是十二使徒之一,他是彼得屬靈的兒子(彼前5:13);而馬可福音是彼得口述,馬可記錄的。

照一般的想法,彼得應該不會這麼毫無隱瞞的把自己最丟臉的事、在馬可福音中完完整整的講出來。

據考證、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卷中最早成書的;如果馬可福音不記下這筆的話,說不定其他的三本福音書也有可能略過不記的。

所以,彼得把他自己的失敗記載下來、並不是只要我們了解到而耶穌的寬容、與信實而己;也是要我們從他的軟弱中學到我們該學的功課。

事實上,不僅是彼得一個人對自己有「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的把握,其他在場的門徒們都是如此,因為接下來的一句話就是「眾門徒都是這樣說」(14:31)。

照此來看,我們不能只是隔岸觀火的、來數算彼得的不是;其實,照你我的本性,我們沒有一個人在危難當中、有不會不認主的把握。

如果我的軟弱、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的話,求主給我足夠的勇氣,來把自己當成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22-25

2/20/2019 星期三

「他們喫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喫,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馬可福音14:22-24)

擘餅可以記是基督徒最經常參與的禮儀了。在擘餅聚會時,帶領的人總是會再一次的背誦這兩句經文:「你們拿著喫,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所以,我們都早己習慣這些步驟、經文、以及型式;多半的時候,我們機械式的跟著大家做那該做的事–吃和喝,也不太去深思、默想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再重覆的擘餅。

但如果我們回到最後晚餐桌邊的門徒們的場景,可能對它的意義會有多一點的體會。

對當時的門徒來說,吃餅、喝杯雖是每天晚餐必行的平常事;但那天是愈越節的晚餐,是一家人團圓過節的大日子,主耶穌邀請了門徒們在耶路撒冷一起過節、的確是有它特別之處。

更甚的是:主耶穌才剛剛告訴了他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喫的人要賣我了」(14:18),在這個情況下,他們的心情該是憂愁、驚慌的。

現在主耶穌又說:擘開的餅是祂的身體、祝謝的杯是祂立約的血,這豈不是更令人驚慌失措了!

他們雖然當時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這些話的碓留給他們從深的印象,所以,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都對這有詳細的記載。顯然,後來他們真的了解其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然而,後世的人是反過來的理解擘開:我們先被告知擘開這件事的重要性、及意義;但卻缺少了當時門徒的憂愁、慌張、以及震驚的情緒。

如果每次在擘餅聚會時,我們多放一些自己的感覺及情緒,會不會更能珍貴這餅和杯帶給我們生命帶來的改變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17-21

2/19/2019 星期二

「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他們坐席正喫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喫的人要賣我了。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一個的問他說、是我麼?」 (馬可福音14:17-19)

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平會議上、中國仍然無法對抗日本的強權逼迫、在外交上受辱失敗;全國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都不敢相信一個戰勝國可以遭遇到這種不公平的待遇,隨後引起由學生發動的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這近百年的歷史走向。

同樣的,門徒在逾越節與主耶穌同坐筵席的時候,也可能不禁想到、這次同主耶穌風風光光的進入耶路撒冷,幾天以來、實在令人興奮!主耶穌得國的日子近了、門徒的好日子也該快來了!

想像他們正在滿懷憧憬、歡欣快樂的時候,突然聽到耶穌的警告:「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喫的人要賣我了!」,他們的反應會是什麼呢?–他們就憂愁起來。

憂愁的不只是為了耶穌、也為他們這個群體;不只是為了這個群體、也為他自己。

所以,他們一個一個的向前、問耶穌說:「是我麼?」。英文NIV譯本為”Surely you don’t mean me? “ (你一定不是指我吧!)。

如果「是我麼?」是正確的翻譯、那表示在這晴天霹靂的消息中、每一個門徒的自省;他們不確定自己那一些言行上的疏忽、但來了這麼嚴重的後果。

但如果「你一定不是指我吧!」是正確的翻譯、那表示門徒個個對自己都有相當的把握、覺得自己一定不會是那一位賣主的人。

中文是照原文字面翻譯的、NIV是照原文的口氣翻譯的;我相信在這麼多的學者專家的苦思下、兩種翻法都有它們足夠的理由。

無論那一種翻法,我們都可以看,出門徒在這一個關鍵時刻、他們對主耶穌想要表達的是他們的忠誠。

然而,現在我們都知道、在不到幾個小時之後;不僅是彼得三次不認主,連所有其他的門徒也都離棄了耶穌。

自信、尤其是在對耶穌的信心上、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不論從聖經、或是從歷史上來來,人還是靠不住的。

所以,連我們現在有的這一點信心、也是神所給的恩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