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16 星期日 使徒行傳 15:1-21
「現在為甚麼試探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 (徒15:10,11)
在這個民主政治、資本主義的美國,怎樣來進行溝通、開會、妥協、取得共識…的過程,是對於想在政治、經濟、工商界中發展的人,非要不可的技能。
不僅是企業管理專業,連許多公司的員工、經理都得去上課學習這些技巧。
如果只從這方面來看,在使徒行傳 15章的耶路撒冷會議,可以說是很好的榜樣。
從事情的發生、問題的認定、會議的地點、與會的人選、會前的溝通、議事的程序、立場的說明、個人的見證、共識的形成、決議的方式、執行的方案、議後的行動、行動的追蹤…都是可以從經文中找得到,也是今天我們可以學習的。
然而,教義實踐的方式並不只靠溝通、妥協、共識而己,最主要的還是聖經的基礎在那裡。
割禮是猶太人千年以來最基本的個人認定。我們可以想像的到:要放棄這個做為神選民的標誌,對當時猶太基督徒是非常困難的。
彼得的一篇講論,把他們熟悉的舊約,很有智慧地用在當時的情況之中。
「為甚麼試探神」:是猶太人祖先在曠野的失敗(申6:16)。 這表示這個爭議是非常嚴重、不討神喜悅的。
要求外邦人行割禮,不只是禮儀本身,而是「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所以,割禮代表的是「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行的律法」。
救恩不是在於負軛、而是在信主耶穌。這對於猶太人視律法的軛為一種祝福和特權是很大的挑戰。
「眾人都默默無聲」(15:12),表示專心、也可能是需要時間消化。
今天,教會中可能也會有一些在做法上不同的看法。
溝通、開會、取得共識固然不可少,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我們熟悉的經文、適切的用在當今的環境上。
既使我有不同的意見,主啊!求你讓我先學會「默默無聲」的功課,等候聖靈向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