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6:9-12

7/26/2019 星期五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 (路加福音 16:10,11)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要立志做大事。這從「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口號、到第一篇作文課的題目總是「我的志向」,就可以看得出來。

然而,當年事漸長了以後,我們才知道了其實生命中充滿了挑戰。

只可惜的是,這些挑戰並不如我們小時候所想的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麼樣的轟轟烈烈。

因為,人的生命原本就是由一些非常平凡無奇、油米材鹽般的芝麻小事所累積出來的。

但在這些看起來平常的責任裡,仍然可以在當中注入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仍然可以在當中得到我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興趣與責任、理想與現實中,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力;因為兩者都是生命的原素、兩方面都需要兼顧的。

我們不能為了想事奉神、而忽略了對家庭、配偶、孩子的責任。

我們也不能為了想專心為他人代禱、而忘記了在現實生活中去愛我們的鄰舍。

我們更不能為了想要賙濟窮人、而省略了自己該付的賬單。

在大事和小事一起做的同時,我們愛神也愛人。

但當在許多的小事上忠心的時候,神就把一些做大事的機會為我們顯明出來了。

那時的我,不只是一個有理想、會作夢的人;而是一個有責任心、有信心、經過了試驗、可以被信賴、能順服信靠的人。

在偉大的機會、責任中站起來是我們必需要有的心志和責任;但每天規律生活中的小事正是為了成就大事所需要的準備。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6:5-8

7/25/2019 星期四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 (路加福音 16:8)

不僅是我們,「不義的管家」在歷代解經家的眼光中也一直是個不容易解釋的比喻:這個管家明明是不好的、為什麼主耶穌還在稱讚他呢?

是不是我們都被16:8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的主詞「不義的管家」造成的第一印象所限制住了?

在原文中這個「不義」原是個名詞、也就是說:「管家、不義」作事聰明;這表示管家與不義是同等、相連的,而不是形容這個管家是一個不義的人。

那什麼才是不義的呢?在同一段經文中有「不義的錢財」(16:11),那地方的不義、在原文中才是形容詞、也就是說,這個比喻中所提到的錢財是不義的。

所以,這個比喻中的不義、該是指錢財用在不義的事情上、而不是這個管家是不是不義;否則主耶穌為什麼會誇獎他作事聰明呢?

因為在地主佃農的經濟體制下,地主要求的利潤常是不與天候有關係的:不管是豊年、旱年,他都要向管家結帳;要拿到他想得到的那一部分。

所以,管家所處理的是一些不義的錢財。因而問題不是在這個管家是不是不義?而是他怎麼來處理這些不義的錢財?

他的好處是有那個情境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當大家都貪愛錢財(16:14)的時候,他知道他能靠錢財渡日的時間不長了;所以趁自己還有能力使用錢財的時候,多結交朋友、為將來打算。

這是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聰明(或譯成靈活也可)的地方;因為不論是今世之子、或光明之子或都得面對永恆。

如果今世之子在快被裁員時、知道用他所有可以用得上的為將來失業的時候打算;那我們光明之子的眼光應該更遠;知道錢財與永存帳幕(16:9)輕重緩急的次序。

因此,應該沒有基督徒會是愛錢的守財努。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6:1-4

7/24/2019 星期三

「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作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 (路加福音 16:3,4)

我們都很熟悉路加福音十五章的三個比喻、也知道那是對混在群眾中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說的(15:1,2) ;我們也對不義管家的比喻(16;1-12)、有相當的熟悉度,因為這是不容易解釋的一個比喻。

然而,我卻不曾想過這兩個段的敘述有什麼關聯?為什麼路加要把它們放在一起?

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不義管家的比喻是對門徒說的(16:1)、可是法利賽人也在旁邊聽到了這個比喻(16:14) ;可見得這個比喻的主題是通用在門徒、與法利賽人身上的。

同時,這個比喻講的是面對控告及交帳的準備;主耶穌可能是要同時提醒門徒、與法利賽人今天所受的托負和將來面對的審判。

這位管家被人控告浪費主人的財物,讓人奇怪的是:他面對主人,居然也不為自己辯護、就這樣默認了。

從前的財主或大地主大多不是事事躬親、而是把家財的經營管理交給管家;財主不問詳情、只看結果。

管家有理為自己留一份、做為合理的工資;但他也有權限來調節佃農所該上繳的,做為豊年、貧年的調合;免得在貧年的時候,佃農無力繳租、逼得他們非要把自己或家人賣做奴隸才行。那對地主、對佃農都是不好的下場。

管家對浪費主人財物的控告無話可辯、只能默默接受被辭掉的決定。在這時候,他對自己有一個從客觀的分析:我將來作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

這種願意面對現實的心態、與小兒子的回轉很相似:「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麼。」 (15:17) 可見這個自覺是15,16章比喻的共通點。

在自知無力自己解決難題的現實下,想辦法解決;「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是這管家的靈巧之處、他自覺之後能設法解決是被主所稱讚的。

有人知而不覺、明知道處境的危險、但不知道如何回應;有人不知不覺、對將遇到的難處毫無警覺;但最好的還是又知又覺: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中做最好的準備、這就是主耶穌比喻的重點吧!

今天,我如果不意識到自己在主的托付上、所成就的非常有限;那就成為不知不覺的人;如果知而不做任何非常措施、那也就成為知而不覺的人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5:29-32

7/23/2019 星期二

「父親對他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加福音 15:31,32)

浪子回頭的故事不是停在24節的「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而是32節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可見得雖然它的主題重點是在「為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理當歡喜快樂」;但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達到同樣的結論,而且、照一般雙重發展的故事結構來說,第二段的平行要比頭一段重要。

我們也可以從連續三個比喻之前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喫飯」(15:2) 得到同樣的證實;原來主耶穌是為著這些私下議論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講的。

一個從養尊處優的環境長大的人,多少總會以自己特權的優勢來檢驗別人的行為。所以法利賽人和文士對失羊的牧羊人、及失錢的婦人雖然可能生發一些同情心,但還是不覺得那是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然後在浪子回頭的比喻中,法利賽人和文士也無法把他們自己與浪子連結在一起;所以,一直要等到大兒子與父親的對話,才知道主耶穌在講他們。

照一般人要爭求公平待遇的心結來看,大兒子的抱怨也是合理的:他認真做事、從不違背父旨,他是可以期盼從父親那得到更大的歡欣。

但他的問題在把與父親的關係建築在員工與顧主的關係上:「我服事你這多年…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15:29) 。

事實上,父親的產業終究還是他的,那為什麼會把為自己家裡做的事、當成是為父親做的事呢?

會不會他斤斤計較怕弟弟回來之後,父親還會再把一部分的家產留給弟弟呢?不論如何,他看重父親的家產比與父親的關係來得重要。

這不僅是這大兒子的問題,也是今天很多自認為屬靈人的問題。他們照自己的標準來定對別人的要求;他們自己努力追求、也要求別人像他一樣。

但是,他們忘記了天父的產業是很多的、天父的心胸是寬廣的;不論天父對別人怎麼樣好、該給他們自己的那一份一定還是一樣豐富的。

知道有這樣的父親、我們做子女的該是沒有什麼擔心和氣忿不平的。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5:25-28

7/22/2019 星期一

「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路加福音 15:27,28)

就像許多人一樣,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頭的故事、是在聖經裡,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不僅是它的故事感人、內容豐富;更是因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一次接觸到校園團契、是在一個營會中;那時我剛從切除十二指腸、一週住院的大手術出來。雖然大病初癒,我還是自認是很客觀、講理的人。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查路加福音15章時,只有我認為大兒子是對的。

大兒子有什麼理由不生氣呢?他畢竟是位好兒子;盲撞的為小兒子大擺晏席,這就是顯出父親的偏心。那一席的言論,使得營會的牧師講員、當天下午就找我個別談話;但他仍然還是沒辨法改變我的想法。

感謝神,過了兩年多,因為其他的因素,我信主了!

不久之後,又有一次查浪子回頭的機會。突然間,「不配」這兩個字從經文中跳出來了。一個像我這樣自以為是的人、怎麼可能信主呢?

豈不是有一天,我發現了自己是不配的嗎 — 不配所具的天賦、不配所有的環境、不配所嚐的經歷、不配所得的恩典、不配神給的救贖。

大兒子就是自己覺得他配得父親產業的人;然而,他對父親的了解比小兒子差的遠了!

大兒子明明是產業的繼承人,但他把自己當成雇工:「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 這豈不是一個雇工的心態嗎?

大兒子明明在家、但他沒有安全感、他要以他工作的表現,嬴得父親的重視。

小兒子在外流浪、但體會到父親可以給他安全感、他要以他的痛悔,求取父親的接納。

原來,這就是褔音的奧秘:一個從配得、到不配的轉變;一個從表現、到回頭的行動;一個從沒有安全感、到被完全接納的信心。

父親的愛一直沒有變過,問題是在兒子了解父親的心嗎?

小兒子雖然吃了很多苦頭、但他學到了。

但大兒子的心在外漂流的更久!他會聽父親的勸告回頭嗎?

感謝主!今天,我就是那小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