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以弗所書 3章

5/13/2016 星期五 以弗所書 3章

「你們念了、就能曉得我深知基督的奧秘…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弗3:4,6)

在這個社會中,奧秘是一顆耀眼的名詞。它使人聯想到神密、特異、及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馬航MH370班機的神秘失踪,引起了博客們在綱站中發表各種不同的理論;但這些仍然無法滿足大眾對「奧秘」貪得無厭的胃口。

在保羅時期的希臘、羅馬文化背景中,奧秘也是同樣的吸引人:「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甚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徙17:18,19)

那麼,有什麼原因使保羅在以弗所書,這麼頻繁使用「奧秘」這個字?什麼是「基督的奧秘」呢(3:4)?

答案就在3:6:「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這三個同字:「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保羅就把神對人有關救贖奧秘的啟示、也就是神救恩的總體規劃,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通過基督,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一視同仁的救贖。

這並不意味著由少數的選民可以保密,只有他們可以享受這個奧秘;而是一個好消息,是值得向世界宣布的。

以前人不知道,現在這奧秘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

這奧秘影響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3:9,10)

今天何其有幸,我們可以明白基督的奧秘!

何其珍惜,我們可以在教會成為這奧秘的中心!

又何其榮耀,我們可以參與在「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項偉大的任務!

2016讀經默想 — 以弗所書 2:11-22

5/12/2016 星期四 以弗所書 2:11-22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弗2:13,14)

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一方面需要屬於一個群體、有一個認同感,使自已不感到孤獨;可是在另一方面卻對自己不熟習的人、或與自己環境背景不一樣的人、有一種難以接受的本性。

就像在小學、或青少年孩子們,他們喜歡與自己的「死黨」玩在一起、也花了很多精力去經營這個死黨;但對於新來的外人,不論他是花了多心思,卻總是得與他保持一段距離。

但在基督裏,從前很可能與我們有距離的人、現在居然可以與我們合一了:因為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原來是因為人和神之間出了問題。

罪是攔阻人和神之間原有的關係;當人遠離神之後,罪的影響也帶入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基督耶穌的血不僅使我們罪得赦免、也帶來了人和人之間和睦的可能性。

耶穌使猶太人及外邦人能合一、男人與女人能和睦、有錢人與貧乏人能和平相處。

祂把我們的今生與永恆連結;祂應許在將來的新天新地裏,我們要看到完全的和平。

祂把我們這些原來沉迷在世界中的人,吸引到教會來、進入神的國;祂又我們這人差遣到世界裏去,要我們的好見證讓世人把榮耀歸於天上的父。

祂把我們的屬世轉變成屬靈;又我們的屬靈發揮到在世上可以成為做鹽、做光的實際。

基督耶穌在人的裂口中築橋樑、在人中間隔斷的牆中修道路。

人辦不到的,在祂能。

因為從前不一樣的你和我,今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我們從前都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與神親近了。

我們可以合而為一的原因是我們都是屬基督的人;相比之下,我們從前認為彼此不一樣的地方,現在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2016讀經默想 — 以弗所書 1:15-2:10

5/11/2016 星期三 以弗所書 1:15-2:10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 (弗1:17)

猶太藉的神學家馬丁‧布伯在1923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我和你」(I and Thou)。這篇論文對神學及哲學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

他主要的論點就是把所存在的關係分為兩大部份:「我和你、我和它」(I and Thou、I and It)、也就是人和我、及物和我的關係。

人和我的關係是建築在兩個有意識的實體之間的互動,他們之間沒有先入為主的武斷思想,彼此之間的認識是由真實的接觸和了解得來的。

而物和我的關係建築在一方面、單向的認知和了解所產生的印象。他把對方以一個物件來看;所以,這樣子觀察所得到的結果只是他一廂情願對對方的認知;而不是對方真正實體的知道。

人就是在這兩種認知的關係中徘徊,最後才能真正達到知道對方的層次。

而我們與神的關係一定得達到「我和你」(I and Thou)的階段才是真實的信仰。

這就是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禱告:「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

基督帶給我們了救贖、恩典、新生命、和聖靈,這些好處是不能與祂和我們的關係分開的。

我們不可能只要基督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和它, I and It),而不關心我們與基督的關係(我和你, I and Thou)。那只是人一廂情願的想法,不是真實的關係。

然而「真知道祂」,除了在關係中主觀的認知以外,還是需要客觀的認識和了解(我和它, I and It);這個它就是神的話。

除非我們自己願意委身於基督,祂的救贖、同在、與恩典還是無法加在我們的身上。

更大的禮物總是那送禮物給我們的人,而不是那件禮物。

所以,當我們藉著祂為我們所成就的大事來跟隨祂的時候,我們要為祂的所是(實體)來感恩;而不只是為祂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去感謝。

這樣,我們才可能藉著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真知道祂!

2016讀經默想 — 以弗所書 1:7-14

5/10/2016 星期二 以弗所書 1:7-14

「我們也在他裡面得了基業、〔得或作成〕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照著他旨意所預定的。」 (弗1:11)

近數十年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雇員和雇主的關係經過了好幾次的變化。

勞資的對立是起初的常態;後來員工經由公司發放的股份,成為股東的一部分,減緩了對立。

之後,公司又為員工提供退休福利,使員工的向心力及忠誠度提高了很多。當時有個俗語:「大樹好遮陰」描述了大公司對人的吸引力。

曾幾何時,公司的退休福利被員工自己的401K取代了;發放的股份也無法是生活的保障、再加上隨時隨地的裁員,使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幾乎完全消失;而人對安全、安定的需要,再也無法在工作上找得到了!

感謝主!以弗所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安全、安定的需要不是從公司來,而是神要主動給我們的。

在「我們也在他裡面得了基業」(弗1:11)之後有幾個小字的註解〔得或作成〕。

這是因為在原文裡,「得基業」是一個被動式的動詞。對於這基業而言,我們是被動式的;主動的還是神。

所以,這句話的解釋可以有這兩種情形:(1)神主動的給了我們祂的基業,也就是中文的翻譯:「我們在他裡面得了基業」;(2)神主動的把我們作成祂的基業,也就是小字註解的翻譯。

我覺得照上下文來看,第二種解釋比較通順,因為接下來的1:18如此寫:「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因為如此,並不是我們從神那裡得到什麼基業;而是我們自己就是神豐盛、榮耀的基業。

這個差別在那裡呢?就像之前公司的比喻:我的安全感是建築在公司給我的股票(基業)比較好呢?還是知道我自己就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基業)比較紮實?

一個公司今天可以給我一些股票;但明天它就可以宣佈裁員,請我另謀高明。

如果我就是公司最重要智慧財產的基業,公司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這豈不是最令人安心的保障?

感謝主!「我們也在他裡面成了基業」就是神給我們這種的保障!

2016讀經默想 — 以弗所書 1:1-6

5/9/2016 星期一 以弗所書 1:1-6

「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弗1:4)

在研究所讀學位時,我的專業是流體力學。

在還未選定論文題目之前、選修的那段時期、我遇見兩門最頭痛的課程是紊流(亂流)、及聲音學。為什麼呢?因為這兩門學問都是研討不穩定氣流。

氣流即使在同樣的環境、只要時間不同,它會有不一樣的反應;這是非常複雜的物理現象。

不幸,後來我的論文題目果真是有關不穩定氣流的問題,畢業之後也仍然留在這個領域。所以,我從此、像紊流一般,在其中沉浮了近二十年。

後來,信主了之後,發現「預定論」和「自由意志」是個很有爭議的神學議題。

預定論特別強調神揀選人的主權,在救恩上,人完全是被動的;自由意志則是:人有根據他意志上的自由選擇權,在救恩上,人自己要負責任。

雙方的辯証都引經據典、看得我眼花瞭亂,複雜的程度不下於紊流的理論。

預定論中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問題就是在這個「預」字。在人還沒法做選擇之前,神就預定了,那麼還要人做什麼呢?似乎是不公平!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1:4),就是預定論中一個重要的證據。這同樣的也讓人訥悶:創立世界以前,我們還不存在、神又是怎樣的揀選我們呢?

我是這樣了解的: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受時間限制的範圍之中。我們只能活在現在,從前的事不能改變、將來的事無法預測。

但時間是沒辦法把神束縛著的:「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詩90:2)

就好像我們想計算(預測)紊流一樣:雖然人儘量想辦法控制紊流的環境和啟始條件,但是,所測量到的流體是沒有任何重復的可能,因為我們被時間限制住了。

當把時間的因素拿走之後,紊流還是可以被估計出來的;否則,今天就沒有一個人敢坐飛機了。

所以,「從創立世界以前」是從人的眼光看神的作為;如果硬梆梆地說這不合理,那就好像非要把時間放在紊流的計算中,他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