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7:1-8:29

8/29/2017 星期二 王下 7:1-8:29

「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麵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喫。」 (王下7:1,2)

當遇到了個人性的苦難時、「怨天尤人」常常是人下意識的第一個反應。

當整個國家遇到了普遍性的苦難時,人也常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來怪罪於天地:為什麼天地沒有一個以仁愛的心來對待萬物呢?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在苦難時,也常問神為什麼?

列王記下6:26到7:20,我們可以看到在普遍性的苦難中,一些不同反應的例子:

1) 埋怨神:「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6:27)
2) 自力救濟,失去盼望、和理智:「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喫!」(6:28)
3) 怪罪於神的僕人:「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6:33)
4) 殺先知:「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神重重的降罰與我!」(6:31)
5) 懷疑神:「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7:2)
6) 孤注一擲:「城裡有饑荒、必死在那裡.若在這裡坐著不動、也必是死。來罷、我們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他們若留我們的活命、就活著.若殺我們、就死了罷!」(7:4)
7) 回心轉意:「我們所作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來罷、我們與王家報信去!」(7:9)

對知道神的人來說,似乎在苦難時,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理由、來埋怨神、怪罪神、和懷疑神。

以色列的王要殺先知(6:31)、完全不明瞭神的拯救(7:12);以色列的軍長在懷疑神(7:2)、他將目睹神的拯救、卻仍然在望梅止渴之中死去(7:17)。

神用了四個長大痲瘋的人,把以色列王沒辦法解決的飢荒(6:27),而且,在一夜之間就完全舒解了這個大難題。

「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7:9)是這四個長大痲瘋的人的自我省察,他們竟成為整個事件中,最能被神、和先知使用的人!

今天,我是不是在苦難當中嗎?

我在苦難當中的反應如何?

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是不是也該做些事呢?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6:1-33

8/28/2017 星期一 王下 6:1-33

「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阿、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 (王下6:17)

有人說:理想的實現、是建築於信心的眼光;而現實的面對、卻是要取決於眼能見的事實。

所以,理想、和現實的平衡是人生的一大功課:眼高手低、固然不好;白白浪費了天賦、也是令人可惜的事。

不論是信心的眼光、或是眼見的事實,這都是取決於他「看見」的是什麼?

亞蘭王對於他履次安營攻擊以色列的事實,不僅詫異、更是心裡驚疑(6:11),所以他要召臣僕來問其原因為何。

當他被告知先知以利沙的神奇能力後、就派大軍夜間圍困以利沙所住的城(6:14);這是由眼見現實、到內心的反應、再以現實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

以利沙的僕人(也是先知的門徒),在次日清晨、眼睛明亮時、看見了大批車馬軍兵圍城,心就慌了、問以利沙該怎麼辦 (6:15)?這也是從眼見現實、到內心的反應、再以現實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

以利沙並不是看不到軍兵圍城的事實,但他所在意的是與他同在的是誰?所以,他可以冷靜的對僕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6:16)

以利沙以信心的眼光來審視眼睛所看到的,不僅如此,他也要建立僕人的信心:「耶和華阿、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6:17)

當僕人的信心被建立後,他也能像以利沙一樣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著他們。

僕人在次日清晨、他的雖然眼睛明亮,但在信心上還是陰暗的;所以心慌佔據了他的思念、直等到耶和華開了他的眼目。

以利沙則一直是個眼睛明亮的人:這不僅是臉上的眼睛、也是信心的眼睛。所以,以利沙幾次的禱告就成了這段事故的樞紐。

以利沙禱告軍兵眼目昏迷、使亞蘭大軍許多眼睛卻看不到他們到底在那裡。(6:19)

以利沙禱告軍兵眼目清楚、亞蘭大軍才知道他們已經困在到撒瑪利亞城中、動彈不得。(6:20)

倒底誰是在指揮亞蘭大軍?亞蘭王?大軍的元帥?以利沙?還是耶和華?

今天,我們也不時要面對一些困境:理想、和現實要怎麼調和呢?

要像以利沙的僕人一樣:讓現實環境來左右信心的反應?

還是要像以利沙一樣:以信心的眼光來到神面前求告?

「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5:1-27

8/27/2017 星期日 王下 5:1-27

「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因此乃縵的大痲瘋必沾染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基哈西從以利沙面前退出去、就長了大痲瘋、像雪那樣白。」 (王下5:1,27)

舊約中對於普世性福音的觀念有多少?這是很多學者、基督徒都很有興趣的問題。

其實,不必等學者專家來告訴我們;只要留心一點,任何人都可以在舊約中處處看到:神的救贖原是不分猶太人、與外邦人的,乃縵的大痳瘋得痊癒、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5: 1-27)。

在這個曲折的故事當中,乃縵,一位與以色列為敵的大將軍得著醫冶、得著了救恩;但是,基哈西心,一位每天與神人以利沙接觸的僕人,反而沾染了大痳瘋、召到了咒詛。

真正有能力的,不是以利沙這個人,因為以利沙在乃縵著醫冶之前、並沒有見過他;而是神的話、神自己醫冶了乃縵。

這從乃縵對以利沙的告白中:「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 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5: 15,17)可以看得出來。

可惜的是,一位外邦人知道耶和華是唯一真神,但以色列王不知道(5:7,8)!

小女子、乃縵、甚至亞蘭王都知道以色列先知的能力、但色列王不知道(5:2, 4)!

乃縵的僕人知道要聽從先知的話(5:13);但以利沙的僕人反而要背地欺騙先知(5:20-24)。

在這些充滿反諷的情節中,我看到了神在對我說什麼嗎?

是不是「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該得的、反而得不到;不該得的、反而得到了?

神的話一直沒有變、問題是我是不是真的是信得過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4:1-44

8/26/2017 星期六 王下 4:1-44

「有一個先知門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說…一日以利沙走到書念,在那裡有一個大戶的婦人…以利沙又來到吉甲,那地正有饑荒. ..以利沙說、你只管給眾人喫罷…」 (王下4:1,8,38,43)

歷史是人類生活的記載。

雖然以往我們所學的歷史大部份是記載朝代的興替、和政治的轉移;但是,近來的歷史學對個人在大環境下的經歷、痛苦、或盼望卻開始有興趣了!

畢竟,歷史不僅是在宏觀的政治演變;亦是微觀的許多有血有肉、個人故事的集合。

同樣的,雖然先知的職事是侍奉君王,要把神對當代啟示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君王;但他所關心的事,最終的目的還是在老百姓的生活、要把神對百姓的恩慈傳達出來。

從古到今,人的經歷、所關心的事、所遇到的困難都是差不多的:不外是食衣住行、及生老病死,這些是每天看到的平常事。

身為先知的以利沙,除了在列王記下第三章回答約蘭王的疑問之外,做為神的代言人,他也在第四章的亂世中,代表了神對個人的關懷。

所以,列王記第四章,我們初看起來是以利沙事工的一些小插曲、或以神蹟奇事來在證明他是位真先知(申13:1-5)。

但其中有一個非常顯明的信息就,那就是:以利沙帶來了神對個人的關心。

不論是貧窮(4:1-7)、或是富貴(4:8-37);老百姓(4:38)、或是神的僕人(4:39-43),都不免遭遇著吃的問題、孩子的問題、生病、死亡的問題、環境污染的問題。

雖然以利沙的話不多,但他都靠神的大能,一一地解決了他們的問題。

今天,我也是神的僕人!

不論是在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之中,我都是該活出基督的樣式。

我雖然希望在大處上神能用我,但是我有以利沙那樣的心志:不僅在眾人的大處上、或是在個人的身上,都有那份同情心、來服事他(或他們)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3:1-27

8/25/2017 星期五 王下 3:1-27

「便將那應當接續他作王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於是三王離開摩押王、各回本國去了。」 (王下3:27)

據調查,人問「為什麼?」是從三歲孩子開始的。問為什麼是人類理智的開始,尋找因果關係也是人的天性。

但是,當一個人在一心的尋找因果關係時,他熱心的尋找、也很有可能成為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盲點,使他找不到那真正的原因。

這種傾向在近來由 Jordan Ellenberg 所寫的 ”How Not to Be Wrong” 一書上解釋的非常清楚。

這本書是以數學及統計原理、來重新檢視一些有關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上,大家所持習以為常的關念,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同樣的,在聖經中,也有一些難解的問題、是我們理智上難以接受的;這些問題也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希望能既快、又直接的找到讓我們覺得合理的答案。

列王記下三章的最後一節就是其中的一例:為什麼摩押王把將那應當接續他作王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時,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呢?

以色列、猶大、以東三個王國的聯合大軍與摩押爭戰,以色列王又有先知以利沙的保證:「耶和華…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3:18)。

然而,就在三國聯軍得勝之前,摩押王把他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燒死了、以色列人「就」遭遇耶和華的大怒,讓煮熟的鴨子飛走了!

為什麼?是耶和華對無法忍受人為燔祭嗎?那為什麼要因摩押王的錯遷怒於以色列人呢?

難道是不喜樂以色列與別國聯盟嗎?那為什麼以利沙要發聯軍必然得勝的預言呢?

難道是神要使以利沙的預言不成就、來給以利沙一個教訓嗎?那為什麼以利沙在之後仍然是一位偉大的先知呢?

是不是我們太理智、太熱心為聖經的難題找答案;以致於把因果關係隨意的用在短短的一節經文之中,以致於把自己陷在解經的難題中而不自知呢?

為什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 我想,獻為燔祭,和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是兩個不同的句子;它們雖然接在一起、卻不見得有因果關係,因為我們沒有看到那個就字:以色列人「就」遭遇耶和華的大怒!

這豈不是因為「亞哈的兒子約蘭…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他貼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總不離開。」(3:1,2)嗎?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羅1:18)

所以,下一次,當我們有個為身邊的人解釋他的(或自己)人生所遭遇難處的機會時,是不是也要小心警慎一點:避免唐突的把一些無關緊要的枝節、而遮蓋了聖經中宏觀的主題:人有罪、神會審判、神預備救贖、人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