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2:1-25

8/24/2017 星期四 王下 2:1-25

「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昇天去了。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阿、我父阿、以色列的戰車馬兵阿。以後不再見他了,於是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 (王下2:11-13)

經濟學人雜誌在11/1/2014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根據統計,財富雜誌全球500大公司之中,有將近20%是家族氏的經營方式。

而在亞洲的新興市場中,這個比率更高,有37%的公司是家族企業,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全球經濟力量。

然而,近年來的家族企業,就像有「股神、奧瑪哈的先知」美譽的巴菲特一樣,最大的隱憂及挑戰是:下一代的繼承問題。

要不就是創始人的子女才幹不夠、或不肯接手;再不就是創始人放心不下,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拱手讓給外人。

聖經中卻有幾個成功的繼承典範:如摩西交給了約書亞、以利亞交給了以利沙。雖然,這其中的情節不同、但我們可以從中間學到許多的屬靈功課。

初看起來,以利亞似乎不是一位細心的帶領者;但他是一位敬畏神的先知,他順服神的帶領,這就夠了。

以利沙初蒙呼召的時候有些猶豫,要先辭別父母(王上19:20)。但後來,他就破釜沈舟地專心跟隨以利亞(王上19:21)。

在列王記二章記載以利亞、以利沙的交接中, 我們對以利沙的主動和積極有更深刻的了解。

1) 以利沙堅持要跟隨以利亞到最後一刻(2:4,6)、
2) 以利沙要長子的份(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2:9)、
3) 以利沙目睹神對以利亞的肯定(火車火馬2:11)、和愛憐(乘旋風昇天去、不見死亡2:11)、
4) 以利沙承接了以利亞的權柄(外衣2:13)、
5) 以利沙篤定的接下以利亞的工作、叫先知門徒不需再去找以利亞(2:16)。

新約也提醒我們這些做屬靈晚輩的要羨慕善工(提前3:1)、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 。

今天,眼見著老一輩的漸漸凋殘,神的國對肯委身的下一代需要、是與日俱增的。

我羨慕善工的程度到那裏?

我能像以利沙一般的積極尋找跟隨屬靈長輩的決心和勇氣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1:1-18

8/23/2017 星期三 王下 1:1-18

「使者回答說、有一個人迎著我們來、對我們說、你們回去見差你們來的王、對他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差人去問以革倫神巴力西卜、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麼?所以你必不下所上的床、必定要死。」 (王下1:6)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一個人逝去以後、是怎麼樣的被後世記念?這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關心的問題。

政治人物尤其是如此:許多君王貴族一生所經營的、就是為自己留下個後世的好名聲。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國以色列的亞哈謝實在是一位非常不幸的王(南國猶大也有一位亞哈謝、代下22):列王紀對他是否有豐功偉蹟毫無興趣、隻字不提!

反而,提起了北國的亞哈謝王、唯一讓人想到的是:有一天,亞哈謝從王宮頂上房間的欄杆掉了下來、就病在床上起不來了。

生活中的大小意外是難免的事,列王紀這卷如此重要的書、沒有必要花篇幅浪費在亞哈謝摔了一跤的小事。

摔了一跤是小事,但「以色列中沒有神麼?」在列王紀下第一章重復了三次(1:3,6,16)!

所以,不知道以色列中有神、才是亞哈謝被後世記念的大事!

病急亂求醫是人之常情、亞哈謝摔了一跤後,居然好一陣子下不了床,他心裡的焦慮是值得同情的。

但是,亞哈謝明明知道耶和華一路保守以色列,為什麼要向那管理生育的偶像巴力求問自己的未來呢?

最合理的解釋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亞哈謝在偶像泛濫的環境中,習慣性的找偶像來解決他一切的問題。

今天,我們也是生活在一個極度世俗化的社會中:錢財、美色、聲名…理所當然的是大家追求的對象。

世界要我們追求成功、累積財產、早日退休、嬌妻美妾、一夜成名(go viral)。

雖然我們不願承認自己也陷在這個洪流之中;但每天我們心裡被什麼佔住了?當遇到了難處、我們擔心的是什麼?

「以色列中沒有神麼?」是先知問亞哈謝的問題。亞哈謝沒有答案;但他的一代聲名就被這句話淹沒了。

我們呢?我們的神如果不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那麼、祂在那裡?

2015 讀經默想 – 王下24-25章

6/3/2015 星期三 王下24-25章

「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 (王下24:3,4)

到北京故宮參觀的遊客,大多會順道去景山公園看看。園內有一棵槐樹,旁邊的碑文上寫著「明思宗殉國處」。

我也不例外,在那棵「罪槐」下,睹物思情,想到了崇禎皇帝在亡國時對子女說的話:「你們何其不幸,生在這帝王之家」。

猶大亡國之君西底家的遭遇,可以說與崇禎不相上下。西底家在耶路撒冷被圍困近兩年的大饑荒後(25:2,3),被帶到巴比倫王前受審。他在雙眼被剜之前,親眼見到自己的子女被殺(25:7)。

聖殿被完全摧毀(25:13-15)、官員被殺盡(25:21)、百姓被擄(25:11)。實在是難以想像,一個被神揀選、看顧的國家,怎麼可能遭受到這麼完全的毀滅?難到神的膀臂縮短了嗎?

最困撓讀聖經的人是:大衛之約(撒下7:12、王上2:4)在這個景況下要怎麼成就呢?

25章最後記載了這件事:在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的37年,他突然被巴比倫王恩待到終身(25:27-20);似乎這留給讀經的人一絲希望。

事實上,神對猶大的忿怒一直沒有包括終止大衛之約(23:27)。這也是猶太人到今天仍存在的盼望。但我們知道:大衛之約的成就是在耶穌身上(太1:1-17)。

讀完了列王記之後,只是沈浸在悵然、宛息的無耐中嗎?
還是仍期待著神更多的啟示、和應許的成就?

2015 讀經默想 – 王下23章

6/2/2015 星期二 王下23 章

「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的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 (王下23:25,26)

孩子們還小的時侯,看電影時最常問的問題是:「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狄斯耐的卡通片裏,最後壞人一定失敗;而英俊王子和白雪公主一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在已經過了幻想在童話故事裏的年齡。但是,在讀聖經的時侯,還是免不了有一種「好人在今生必有好報」的念頭。

如果報著這種心態來讀約西亞的生平,我們難免要失望的。

約西亞王對耶和華的敬畏(23:1-3)、他在宗教政策改革的徹底(23:4-24),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列王記甚至把約西亞與摩西相比(23:22,25)。但是,他的改革沒有扭轉猶大國走向滅亡的命運(23:26)、他的敬虔換不到他一個善終(23:29,30)。

列王記輕描淡寫地交待了約西亞陣亡在戰場,甚至不多解釋一下為什麼他的結局與女先知戶勒大所說的不一樣(22:20)!

這個疑問的答案在:耶和華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 (23:26) 。

我們都巴不得只經歷到神的恩典知祝福。但因人的罪而惹動神的怒氣,是一直存在的(羅1:18)。

在經歷神的恩典之中,我對神的公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嗎?
我對神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卡通片裏的幻想?

2015 讀經默想 – 王下20-22章

6/1/2015 星期一 王下20-22章

「希西家對以賽亞說、你所說耶和華的話甚好.若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穩固的景況、豈不是好麼。」 (王下20:19)

孟子勸梁惠王行仁政的時侯,用了一句「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生動的形容當時在水深火熱生活中的老百姓,在等待商湯王來拯救他們的心情。

這就像今天我們在加州四年的乾旱中,巴不得這個月德州水災的雨,是下在我們加州。

同樣的,在這個月,我們讀到了列王記中,一個接另一個王的敗壞:拜偶像、搞政變、興起戰爭、陷百姓於痛苦中。我們期侍著一位好王的心情,說不定也可用「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來形容。

好不容易,希西家是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18:3)」的好王。他在宗教信仰上「廢丘壇、毀木偶、碎銅蛇、專倚靠耶和華(18:4-6)」,在軍事上「不事奉亞述王、攻擊非利士人、堅固樓城(18:7,8)」。

我們巴不得故事就到此結束,給大家留一個模範就夠了。可是,聖經接下來記載的是希西家在危機考驗中的反應,有好的一面、也有失敗之處。

從大處來看:在國難中,希西家求問先知(19:2)、向耶和華禱告(19:15);但那是在用大筆的金銀求和不成(18:14,15),才發生的事。這是不是造成他向巴比倫王的兒子顯示寶庫財寶(20:13)的前因呢?

從小處來看:希西家在病重時,聽不進耶和華的話,強求延長在世的年日(20:1-11)。

在他多活的十五年中,生下了邪惡的瑪拿西王:瑪拿西12歲登基(21:1)、惡行昭彰(21:2-17)。

最令我們不解的是:他似乎看自己在世上的褔祉,遠比國家、民族的前途重要(20:19)。

如果用大旱之望雲霓來看希西家的話,我們又得失望了!

今天,在屬靈成長的路上,我還期盼著一位模範導師嗎?

「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