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1: 18-25

3/11/2019 星期一

「撒迦利亞對天使說、我憑著甚麼可知道這事呢、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天使回答說、我是站在神面前的加百列、奉差而來、對你說話、將這好信息報給你。到了時候、這話必然應驗,只因你不信、你必啞吧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日子。」 (路加福音1:18-20)

從中學的生物課學到:在一個突發事件、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內分泌產生一種叫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化學成分,使他可以迅速的產生超出平常的反應和能力、來面對緊急狀況。

但在一下子的興奮過後,他會感到異常的疲倦;在理性的回復當中,他無法對他先前的行動有個合理的解釋。

撒迦利亞見到天使加百列,似乎就是這個過程的寫照:他在香壇的右邊、看見天使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驚慌害怕、不知所措。

但是天使將那大好的消息、他長年為得一個兒子的禱告得蒙神應許的時候,他不但不馬上歡喜快樂,反而懷疑起來了。

「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這是理性恢復之後所說的話呢?還是在長期的失望後的報怨呢?

但是,從「我憑著甚麼可知道這事呢?」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在向天使要一個憑據、來證明天使的話是真的。

當天使示出祂的身份「站在神面前的加百列」,可以想像到加百列對撒迦利亞的不悅;所以在再一次的肯定「到了時候、這話必然應驗」之後,審判就來了:「你必啞吧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日子」。這是因為 –「只因你不信」!

多麼可惜!一件大好的消息,撒迦利亞原來可以回家、與妻子以利沙伯一同歡喜快樂、但現在只能留在自己的肚子裡了。

同樣的,今天我們最大的問題也是「不信」,神的話被人肢解的支離破碎,神蹟、預言、不合科學、不合自己邏輯的,我們也是報著三分懷疑。

「我憑著甚麼可知道這事呢?」豈不也就可以很容易的從我們的口中出來嗎?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1: 13-17

3/10/2019 星期日

「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你必歡喜快樂,有許多人因他出世、也必喜樂…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路加福音1: 13-14,17)

天使是為神服役的靈,從舊約聖經、我們知道天使通常會把神賜福的信息帶給人;但祂帶來的也有可能是神的審判。所以,撒迦利亞突然著到天使的驚慌害怕、是我們可以了解的。

然而,再往下讀,我們才知道:撒迦利亞雖然掣籤、得進聖殿燒香事奉;他自己也有一個心事、一直放在他的禱告中,那就是他的妻子以利沙伯一直沒有生兒子。

現在,他這個心事居然不是在他私下禱告的時候蒙應許,而是在聖殿服事、正在燒香、百姓也在殿外禱告的公眾時間!

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服事的場合是可以私下、和公開不分呢?還是有另外的意義?

再往下讀,我們才知道神特別在這場合、告訴撒迦利亞這消息、是有其特殊的意義:「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原來撒迦利亞將要得的兒子、是一位比以前所有祭司和先知都大!因為,舊約中的最後一部書、中的最後一段話,己經預言了他兒子的降生。(瑪拉基書4:5,6)

老年(或多年) 得子是令父母最歡喜快樂的事,何況是生一個將為神所重用的人呢!

對撒迦利亞更重要的是:原來默默無聞、平庸一生的他,將要因這個兒子被人記念。

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說,撒迦利亞沒有任何不心中立刻歡喜快樂的理由;但事情的發展卻不是如此。

如果我們聽到自己的子女被神揀選、要走事奉神的道路,我們的反應又如何呢?照所聽到、看到的例子,今天大部分基督徒會有的反應、也不見得是合情合理的。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1: 5-12

3/9/2019 星期六

「撒迦利亞按班次、在神面前供祭司的職分、照祭司的規矩掣籤、得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眾百姓在外面禱告。有主的使者站在香壇的右邊、向他顯現。撒迦利亞看見、就驚慌害怕。」 (路加福音1:8-12)

每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都有幾個影響他往後道路的關鍵時刻,而這些關鍵時刻卻常常發生在他自己不經意的時候。

撒迦利亞有祭司的身份,因而他要按被排到的班次、照祭司的規矩進殿燒香。

顯然的,那時祭司的數目還不少,所以要掣籤、抽到的祭司才真正有進殿燒香的機會。

那一天,撒迦利亞被抽到了,他也照著規矩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還有眾百姓在外面禱告。

一切都是照常運行,從聖殿的外表來看:殿內有祭司、有燒香;殿外有眾百姓在禱告,一幅敬虔百姓在敬拜真神的場景。

但這是神沈默了四百多年的時代:以色列民己經很久沒有聽到神藉先知對他們說話了。

這段時間中,歷史不斷地往前走、世局多變、帝國此起彼落;但以色列一直還是被外邦人所統治著。

大家都按著習慣做事,沒有人想到這個現況會有什麼改變。所以,當撒迦利亞燒香的時候,竟然看到主的使者站在香壇的右邊,他就驚慌害怕。

祭司的職責即然是把人帶到神面前,那麼,身為祭司的撒迦利亞看見主的使者、應該心裡高興才對、怎麼會驚慌害怕!

顯然,這個時間、和這個事件是神的安排;撒迦利亞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是神揀選了他。

神要用撒迦利亞當天的經歷、開始了神救贖計劃的中心 — 耶穌並祂的十字架。

今天,我們也習慣於一些屬靈的事情,像上教會、參加團契、主曰敬拜、或讀經、禱告;但有多少時候、我們有一顆真正想見到神的意願呢?

可是就像撒迦利亞,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主向我們說話;雖然直覺的反應是驚慌害怕,但我們今後的生活就完全的改變了。

那是神的主動,我們只能順服的接受;那可能是今天嗎?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1: 1-4

3/8/2019 星期五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路加福音1: 1-4)

想必有不少初讀新約的人像我一樣,驚訝的發現前四卷的福音書、竟然是有這麼多重復的地方!

事實上,不僅是初讀新約的人、就連歷代的許多學者、專家們也有同樣的疑惑;只是他們比我們更仔細的研究四卷福音書的異同。

而且,其中有些人做這些比較的用意、不是為了找出其異同的原因;而是為了找到四卷福音書相互不吻合的地方,來證明聖經的前後矛盾。

如果說聖經初次編排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種日後遭人執問的可能性,而忽略了把四卷福音書的事件編輯成天衣無縫、完全一致的話,那是難以讓人置信的。

所以,我們該問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要用四卷福音書、來敘述大致上相同的事件呢?

對這問題最好的回答、可能就是路加福音的前言了。

「提阿非羅大人哪」:每卷福音書都有它特定的讀者對象,這些人的背景不同,所以特定的福音書是為了這一類特定的人而寫的。

「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在路加福音之前、對福音及耶穌的生平就己經有其他的著作,路加也曉得。

「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那些著作是起初親眼看見耶穌及祂所做所為的人。

「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路加寫作的態度是嚴謹的、他考察的方法是經得起檢驗的。

「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路加福音記載的事件是照時間次序的、他的安排是合邏輯的。

「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這就是福音書寫作的目的 — 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所以,如果讀福音書的一個人、他的目的不是為「所學之道」,他所能讀到的只是一些片段的事件,卻失去了那最重要的「生命之道」,這是多麼可惜!

那麼,我能每天在讀經默想之中、更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嗎?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6:14-20

3/7/2019 星期四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馬可福音16:14)

耶穌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因為我們最基本的教義:祂的神性、赦罪的權柄、賜豐盛的生命…都建築在耶穌復活的事件上;這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明瞭的。

然而,在褔音書當中,我們卻發現,耶穌親自帶領的門徒們卻在相信耶穌復活上有許多的困難。

事實上,主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就多次的提到祂必須受死與復活(10:34,13:26,14:8);但門徒似乎沒有意料到這些事情會真正這麼快的發生。

即使發生以後,根據馬可福音的記載,有兩次、不同見證人的證明,但門徒們還「卻是不信」(16:11)、「也是不信」(16:14)。

但我們也不好這麼快的就定了門徒們的錯,即使最好的門徒、最有信心的基督徒(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也有軟弱的時候。

然而,重要的不是有一時的軟弱,而是那最後得到證明的信心。歷史上的記載也告訴我們,這十一位門徒後來都至死忠心、且有多人殉道。

是耶穌復活的榮耀把人們起初的懷疑、帶到信心的好果子。

讓我們從門徒的不信,學習我們的功課:對自己信心的不足不要太驚訝。

讓我們的身邊環繞著信心穩固的屬靈同伴;讓我們互相的守望、彼此的代禱。

求神籍著在我們心中的聖靈,成為一個能抵擋不信、支取信心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