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35-40

6/25/2019 星期二

「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他來到叩門、就立刻給他開門。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 (路加福音 12:35-37)

還記得在台灣剛升上高中三年級的時候,第一次進到新教室就發現在前方黑板的右上角寫了幾個大字:304!

不用說,同學們都知道那是什麼意思:距離大專聯考還有304天。之後,每一天的值日生一早來教室、就得把這個數字減一。

上課時眼角總是會瞄到逐漸減少的這個數字;一則以喜:因為聯考完了後、天下就該太平了!另一則以憂:因為這一考定終身、萬一沒準備好、考壞了,那怎麼辦!

照聖經的教導,我們基督徒的生活態度也是類似的:在這末世的時候,我們要儆醒、準備主耶穌的再來。

但與我高三時準備大專聯考的儆醒不一樣的是,我們沒有辨法在黑板放上一個數字、倒數計時;因為我們不知道主什麼時候再來。

主耶穌要我們「腰裡要束上帶」、那是士兵打仗、摔跤選手上陣的準備;「燈也要點著」、那是24/7全天候的預備上場;心態是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隨時為衪開門、伺候祂。

然而,到那時候,我們心然會大吃一驚 — 因為我們為主耶穌預備的宴席、主耶穌沒有上桌;祂反而自己束上腰帶、要我們坐上宴席,祂來伺候我們!

主耶穌來伺候我們 — 到底這表示什麼、該怎麼理解呢?實在難以解釋;但「那僕人就有福了」在這個比喻中前後出現了兩次(12:36,38) ,可見得那一定是好事。

那麼該怎麼儆醒?應該就是前面的「豫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12:33);而這種豫備的態度至少應該比「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12:22,23)來的殷切。

這樣看起來,為主再來的儆醒雖然不能確切的倒數計時;但要比準備考大專聯考的高中生容易一點!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33,34

6/24/2019 星期一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 (路加福音 12:33,34)

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德雷(Jonathan Aldred)今年發表了一本新書、書名叫「領證做壞事:經濟學如何腐蝕我們」(License to be Bad: How Economics Corrupted Us),對經濟學的基本論點提出質疑,引起了不少討論。

這本書的論點是:經濟學是今曰社會惟利是圖的大壞蛋;將人類視為自私的動物、把人生最大的生存動力視為是要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對近幾個世紀的政治生態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

從亞當斯的「國富論」、到近代的貝克(Gary Becker社會經濟學家, 1992年諾貝爾獎得主) ,都認為自由市場經濟可以利用人類與生俱來自私自利的天性、在經濟活動的互動中,集體的達到經濟成長、使人共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任何不公平、不公義的事,在市場經濟的競爭與淘汰下,會自然的消失。

事實上,社會現象要比市場經濟複雜的多、而把人類減化到自私自利、惟利是圖的個體也是不對的;人對倫理、是非、公平(對比於今日貧富鉅大的差異) 也是非常嚮往的。而經濟學置這些不顧、造成政府政策上的偏差,所以經濟學家是造成是非不分、貧富差異的罪魁禍首!

其實,這個議題在聖經裡是常常被提到的:人的自私是罪、也正是父神要主耶穌到世界來傳講「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所解決的事。

因為,人的國是建築在耍自利、所產生的動力;而神的國是以給、做一個暢通的管道,將神的恩典亳無阻礙的從自己身上流到所需要的鄰舍中。

所以,當主耶穌說:「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並不是要我們違反自利的天性、或超越了經濟學者的假設;而是因為天國的經濟學、和人間的經濟學完金的相反:人要積存財寶、而神要我們流通財寶。

一位能給出去的人、一定是有把握能再得的人。

我們能給、因為天父給我們的多;這不僅是過去的經驗、也是對將來的把握。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29-32

6/23/2019 星期日

「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 (路加福音 12:32)

信主不久後,曾聽到人說:「今天的新人是從小群教會來的。」我心中納悶,不知道「小群」是個教會的名字呢?還是某一種教會的派別;無論如何,小群這個名稱似乎有點自立門戶、搞小圈子的味道,那麼這可能是別人給他們的混名吧!

後來才知道:小群教會就是從倪折聲開始的地方教會(聚會所),而倪折聲本人也聲稱他們是小群。

我的父親晚年在聚會所受洗後,非常的追求;在他的聖經、屬靈書籍、及記事本裡寫滿了他的心得與筆記;這些都是我在整理父親的遺物發現的。由於這個關係,我對小群這個名辭的印象才漸漸好轉過來。

再仔細讀聖經,才留意到小群是在路加福音12:32、主耶穌對跟隨祂的門徒們的稱呼;其後文是:「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

原來主耶穌在這裡要強調的是:基督徒必然會因為他的信仰而受苦,這個苦包括了受世界的王審判(12:4,11,12)、和經濟上的節据(12:20,30);但在這些苦難中,基督徒得以進神的國,所以不需要懼怕。

人的天性必然是會想逃避貪窮與苦難,因此、願意走這條路的人不多,才有這小群的稱呼。

由此看來,所有的基督徒都屬於小群、所有的教會徒都是小群;這小群是相對於社會、而不是在眾教會中獨樹一幟的小群。

所以,這個小群是屬於神國的一群人;他們每個人都尊主的名為聖、神的旨意能在他們當中暢行無阻,既使是窮困與苦難也不能使他們改變跟隨主的決心。

這是今天我們教會的寫照嗎?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25-28

6/22/2019 星期六

「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作、為甚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 (路加福音 12:25,26)

出生於第二次大戰的嬰兒潮,我的童年是在父母求生存的掙扎中過的;那時候的社會是在八年抗曰戰爭、及接下來的國共內戰後、第一次喘息的機會。

生活環境雖然艱難,但我們這一群眷區的孩子們卻也是每天快快樂樂,在官兵捉洋盜的遊戲、和彈弓打鳥的探險中渡過的;那真是像天上的飛鳥、不種也不收的一段日子。

在貧困的環境中,我第一次知道「保險」這兩個字居然可以買賣的是在初中時,一位鄰居來家介紹房屋的火災保險。

當時的我、覺得這真是個餿主意:有誰會白白把錢丟到保險公司、指望百年不見的火災會燒到自己的家呢?父母親當然也沒有被說動。

但到了大學的時候,不但火險非常普遍、連人壽保險也有許多人買;當時一家人壽保險公司倒閉是社會的一件大新聞。

這樣看起來,憂慮是社會中上階層人士的特權了!對貧困的人來說,他只求每天溫飽,而且這是很快可以實現的事、所以,這種的滿足感是經常、而又自然的。

然而,當一個人的經濟情況好轉了以後,他所要考慮的事就多了:怎麼樣積存?怎麼樣保值?怎麼樣投資?怎麼樣買保險?怎麼樣防止被騙?

像那要蓋倉房的人一樣(12:17-19):他心裡要算計的事好多、他的生活好忙、他要憂慮的事也多。

就在這些的忙亂當中,主耶穌接著就描繪了一個平靜和祥的畫面:天空的飛鳥和地上的百合花。它們在天父所供應的大自然中、展現了天父所賜予它們的生命本質。

而我們這些比花鳥更為貴重的人,卻經常為那看不到遙遠的將來憂慮!

九十多歲的母親常常笑我的頭髮比她的還要白;我心裡也常不服氣的想:那是因為我現在要負的責任比她多。

買保險不是不好,但在這麼豐富的環境中、還不肯停下稍時,想想、看看天父所造的美麗世界;那麼頭髮白了是怪不了別人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22-24

6/21/2019 星期五

「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 (路加福音12:22,23)

對我們這些定居在硅谷的人來說,應該不難體會到這一個事實:一個人生活的品質不在乎於擁有物質上的豐富。

在街上,動輒看到幾十萬的汽車;買房子的價格是以百萬為單位來計算。然而,患有憂鬱症的、婚姻亮紅燈的、在工作瓶頸中掙扎的人,也常在我們的旁邊、到處都是。

人都是向前看的。生命的動力來源、不是自己現在擁有多少;而是從他的希望、目標、心志、和品格衍生出來的。

人總是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己經存夠了?還是不是就差那一點? — 最令人羨慕的就是能把那一點點變成許多、許多的人。

所以,我們耗盡了不少的精神、時間,來憂慮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卻不常為自己已經有的感恩。

事實上,當還沒有達到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之時,我們還是可以擁有一個豐盛的生命。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們有一個期盼、一個希望;這是一個達到完美生命的期盼。

這期盼並不是一廂情願的空想,而是有主耶穌的應許、聖靈的帶領;在信心中看到了生命得著釋放、身體得著救贖的那一天。

這讓我們每一天都能積極的盡我們該盡的責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因為,我們是有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