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徒15:22-41

2/15/2016 星期一 使徒行傳 15:22-41

「眾人念了、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猶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堅固他們。」 (徒15:31,32)

曾有人把「危機」拆字成為:在危急中的機會。這實在是個很巧妙的組合。

在危急中,第一個反應通常是緊張、擔心、或逃避;能夠以機會來看的人應該是不多。

既使勉強的用機會來看危機,也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

使徒行傳 15章的耶路撒冷大會給了我們一個好榜樣。

外邦人是否該行割禮後,才能得救、歸入基督、參加教會?這是初期教會遇到的大問題。正反雙方都有充份的理由堅持己見、但不妥當的做法可能會造成教會的分裂。

但經過諸多的溝通、彼得的講論、巴拿巴及保羅的見證、雅各的定斷,大家不但達成了共識,也定下了後續的工作:從中間揀選人、差巴撒巴的猶大、西拉、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15:22)。

他們到安提阿教會去,不僅是照本宣科,唸使徒所寫的信、也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堅固他們。

眾人就歡喜,這個危機就這樣解決了。

然而,真正的機會是在這之後:「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15:36)

這就開始了保羅第二次的宣教旅程!

今天的教會不是沒有難處、危機也不時的出現,怎麼解決呢?

神的話、聖靈的帶領、同工的順服、眾人的歡喜。

2016讀經默想 — 徒15:1-21

2/14/2016 星期日 使徒行傳 15:1-21

「現在為甚麼試探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 (徒15:10,11)

在這個民主政治、資本主義的美國,怎樣來進行溝通、開會、妥協、取得共識…的過程,是對於想在政治、經濟、工商界中發展的人,非要不可的技能。

不僅是企業管理專業,連許多公司的員工、經理都得去上課學習這些技巧。

如果只從這方面來看,在使徒行傳 15章的耶路撒冷會議,可以說是很好的榜樣。

從事情的發生、問題的認定、會議的地點、與會的人選、會前的溝通、議事的程序、立場的說明、個人的見證、共識的形成、決議的方式、執行的方案、議後的行動、行動的追蹤…都是可以從經文中找得到,也是今天我們可以學習的。

然而,教義實踐的方式並不只靠溝通、妥協、共識而己,最主要的還是聖經的基礎在那裡。

割禮是猶太人千年以來最基本的個人認定。我們可以想像的到:要放棄這個做為神選民的標誌,對當時猶太基督徒是非常困難的。

彼得的一篇講論,把他們熟悉的舊約,很有智慧地用在當時的情況之中。

「為甚麼試探神」:是猶太人祖先在曠野的失敗(申6:16)。 這表示這個爭議是非常嚴重、不討神喜悅的。

要求外邦人行割禮,不只是禮儀本身,而是「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所以,割禮代表的是「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行的律法」。

救恩不是在於負軛、而是在信主耶穌。這對於猶太人視律法的軛為一種祝福和特權是很大的挑戰。

「眾人都默默無聲」(15:12),表示專心、也可能是需要時間消化。

今天,教會中可能也會有一些在做法上不同的看法。

溝通、開會、取得共識固然不可少,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我們熟悉的經文、適切的用在當今的環境上。

既使我有不同的意見,主啊!求你讓我先學會「默默無聲」的功課,等候聖靈向我說話。

2016讀經默想 — 徒14章

2/13/2016 星期六 使徒行傳 14章

「眾人看見保羅所作的事、就用呂高尼的話、大聲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徒14:11,19)

有人說「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也有人認為「譁眾取寵」是政客習以為常的技巧。

美國總統林肯講過:「你可以短時間騙多數人,也可以長時間騙少數人,可是你不可能長時間的騙所有的人。」

真理是不是可以被大眾越辯越明呢?

保羅路在司得城傳福音時的大有能力,不僅在講道、領人歸主上;也在他行的神蹟上表現出來。(14:9,10)

顯然,眾人對保羅所行的神蹟、比對他所講的道有興趣的多。所以,把保羅認做是神藉著人形、降臨在人中間。

保羅雖然極力否認,藉機把創造天地、永生的神介紹給他們,但也只能攔住眾人對他的獻祭。(14:15-18)

同一批眾人,在短短的時間之後,受到從安提阿和以哥念的猶太人的挑唆,又轉過來要用石頭打保羅。

保羅顯然是沒有逃過這一次的襲擊,眾人以為他是死了、把他拖到城外。(14:19)

感謝神!他雖然受到這麼大的災難,還可以自己爬起來,走進城內。(14:20)

這也讓我們想到:同一批在耶路撒冷,為耶穌在路上鋪衣服、歡呼的眾人;也是在不到一星期後,對著耶穌喊「釘死他!釘死他!」的眾人。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嗎?

謠言止於智者是不夠的;智者不但是不聽謠言的人、更是只聽真理的人。

主啊!求你讓我做一個只聽到你聲音的人!

2016讀經默想 — 徒13章

2/12/2016 星期五 使徒行傳 13章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 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 (徒13:1-3)

斷章取義誠然是不好,但人的許多觀念,卻是由斷章取義得來的。

我有一個根深蒂固、很難改的觀念就是:有些事雖然好,但那只是那些有空閒時間、有經濟能力的人去做的。雖然羨慕,但我還沒到那種境界,只能先做好手邊切身的事吧!

說起來得怪孔子。他在學而篇說了一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影響了我。

我把這句話當成:在生活中有餘力以後,再去吹毛求疵地去想文學、哲學、宗教…這些摸不著邊際的事、人還是得先面對現實啊!

懂事以後,才知道實在是錯怪了孔老夫子了。其實,他在前面講的是孝悌、忠信、仁愛…這些品德;他的原意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這些品德,再學了多少文章也無濟於事!

這種現實主義,在中國人當中不是不常見的。「自掃門前雪,莫管別人瓦上霜」是一般人的心態。

這不僅是個人的想法,連許多的機構、教會也是如此。大使命雖然重要、宣教雖然神聖,但等我們教會再強壯一點再開始吧!

安提阿教會卻不是如此:他們打發巴拿巴和掃羅去宣教。

巴拿巴是安提阿教會中的勸慰子,是最有牧養、關顧恩賜的同工;掃羅(保羅) 是安提阿教會中最有講道、教導恩賜的同工。

任何教會有這兩種恩賜的同工,他們教會的興旺、成長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安提阿教會不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們把教會最好的差派出去當宣教士。

為什麼他們可以這麼去做?

「聖靈說」:有聖靈的同在、聽到聖靈的聲音、順服聖靈的帶領是顯然的。

「事奉主、禁食的時候」:一個事奉主的教會、專心禁食的教會、恆切禱告的教會。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同工的組成,完完全全地把在基督身體中,百節聯絡得合式的真理表現出來了。

巴拿巴:猶太人。
稱呼尼結的西面:黑人。
古利奈人路求:外邦人。
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王室貴族。
掃羅:猶太人。

願我們的教會有一天也可以走到像安提阿一樣的教會:同工來自各個階層、恆切的禱告、順服聖靈的帶領、是一個把最好的同工差派成為宣教士的教會!

2016讀經默想 — 徒11-12章

2/11/2016 星期四 使徒行傳 11-12章

「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 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徒11:18-21)

昨天的默想在:一個人觀念的改變需要很大的力量(三次同樣的異象)。

對一個人既是如此,要一個群體的觀念改變,可想而知,那需要更大的力量、更長的時間。

林肯總統在1863年元旦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這對美國黑人應該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但居然有許多黑人過了很久還不知道他們的自由身份。一群近兩千在德州加爾維斯敦(Galveston)的黑奴到了1865年六月,才知道他們早在兩年半之前,就應該己經是自由之身了!

神也知道人在這方面的軟弱:容易安於現狀、拒絕新的嚐試。

所以,祂在改變了彼得對外邦人錯誤的觀念之後,要彼得在這件事上向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做見證。(11:1,2)

他們雖然是接受了彼得的見證,心裏可能還是不能完全的信服 –「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

「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歸榮耀與神固然是應該的,了解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是見好事;但「只」是乎是代表了他們的回應少了一些什麼。

倒底少的是什麼呢?從接下來的經文似乎可以找到一點線索。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逼迫來了,門徒四散了。看起來不是件好事。

但「他們…向猶太人講」,藉著苦難,福音的領域超過了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挺好的!

但也並不怎麼太好:「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顯然,褔音的文化超越性,在他們身上還沒札根。

但是,神的旨意並不會因為人的軟弱而改變。「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他用外邦人向希利尼人傳褔音。

這結果是令人興奮的:「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今天,我是否也可能像當年爾維斯敦的黑人一樣,身處在新舊交替、偉大歷史的時刻,還緊緊抓著自己的舊包袱不放?

如果我不動,神大可就丟下了我,使用別人來完成衪的大使命!

「只」歸榮耀與神是不夠的,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