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徒10章

2/10/2016 星期三 使徒行傳 10章

「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喫。彼得卻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 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徒10:13-15)

被別人認為是個跟不上時代的人,是件不好受的事。

年輕時,對新很有把握。認為自己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對科技、哲理、世界局勢…都有興趣,而且自認是一學就通。因而,當時並不是有很多的耐心去聽父母在戰亂時代的經歷。

曾幾何時,我要得請教女兒們有關臉書、Twitter、mobile app 的問題;選擇電視、電影之前要先徵求她們的推薦。這時,才不得不承認自己老了,學不來新東西、也沒什麼興趣去學這些新東西了。

其實智慧也並不全然是靠新東西累積起來的。

一個想學新的心思、或是有創新的意願,誠然是值得嘉獎的。

但是,新並不是常由一種純粹全新的形式出現,新也不見得一定是更好的。新,還是得建築在舊的基礎上。

新、與舊一樣,也常常有它自己的缺失和問題。在除舊佈新的過程中,新和舊同樣的要跨越過這些攔阻。

初期的教會所遇到的新舊難題是:猶太背景的律法制度。

連彼得這位大使徒都很難過這一關 — 基督裏的自由是建築在猶太背景之中、還是超出於猶太背景之上?

從彼得的背景來說,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猶太的背景當然不可棄。神因而要用三次同樣的異象才能把他的這些觀念改變過來。

所以,新觀念雖然難以接受,但嚐試新觀念的心還是不能沒有。在更新的過程當中,新的也會不停的再次被更正。

就像馬丁路得帶出的宗教改革,有它當時的時代背景。雖然那些都是很好的原則;但我們也需要在新的環境中,再次審視它們在今天的時代意義。

革新並不只是為了新,而是因為舊的有不足之處,需要更新而變化。

主啊!讓我要不被舊的模子限制住了、以致於攔阻了你要帶領我需要到新的地方去。

2016讀經默想 — 徒9章

2/9/2016 星期二 使徒行傳 9章

「亞拿尼亞回答說、主阿、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 (徒9:13-16)

在這農歷新年時節中,我們對這新的一年也會有一些新期望。

這些期望都是基於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裏,有計劃、按步就班地走向更好。

從大方向來思考,我們在工作中,展示了神所交付「治理這地」的責任。

同時,從小角度來看,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之中,能照著自己的計劃、和時間表,實現個人的目標、和堅定了人生的意義。

但是,無論是個人的工作和目標是多麼的重要,還是得留一些伸縮性。不好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計劃,使得有些預想不到的事件,打斷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安穩。

事實上,如果我們對於突如其來的改變有多一份的敏銳度的話;我們應該更容易把握機會來明瞭神的恩慈、及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

亞拿尼亞就是這樣的人,他不但敬虔、也是一個對聖靈敏銳的人。他能聽到主的聲音、他隨時準備好了;所以,他能立刻回應:「主!我在這裏。」(9:11)

亞拿尼亞有困難理解主的吩咐 (9:13,14),但在沒有得到主回答的情況下(9:15),他還是照著主的吩咐,一一的去做了。

在聖經中,亞拿尼亞就是這麼曇花一現的就消失了。

然而,他做了一件非常影響後世的大事:他是第一位接納保羅的基督徙、也是為保羅施洗的人!

這個教訓是:要隨時準備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可能會被神所打斷了。

基督徙有時會認為自己的事奉、工作是這麼的重要,以致於不容許任何意外、突發的事件。

但我們是否曾經想過:當認為自己在忠心的為神做工時,實際上是只專注在自己的計劃中,而誤解了神的帶領呢?

主啊!在我為這新的一年設目標、做計劃之時,求你也讓我能有彈性、有那個敏銳度,隨時察驗什麼是你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願意馬上放下我自己的想法,來跟隨你的帶領。

2016讀經默想 — 徒8:26-40

2/8/2016 星期一 使徒行傳 8:26-40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徒 8:36-38)

受洗是基督耶穌所留給我們的一個榜樣和命令。所以,基督徒都非常的重視受洗這個儀式。

既然受洗是這麼重要的儀式,誰可以受洗?誰可以施洗?在那裡可以受洗?受洗的程序是什麼?受洗的目的是什麼?…這些都成了必需要思考的問題。

兩年前,短宣隊到了巴西的一個靠海的城市 — 薩爾瓦多。那裡只有十來位弟兄姊妹,人雖不多,但是他們心裏火熱、積極地向自己的同胞們傳褔音。

當中也有幾位慕道友,他們對於信仰的追求與傳福音的熱忱,都不亞於基督徒。

這些慕道友沒有受洗的原因一是:當地沒有牧師,沒有人能為他們施洗;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教會、找不到場地受洗。

雖然,有一位牧師陪我們同行,但這位牧師也鼓勵短宣隊為他們施洗。

沒有洗禮的場地?也不是問題,我們到海邊去!

於是,一個週日的早晨,在陽光下、海浪中,在海鷗、路人的注目下;短宣隊為這幾位施了洗。

浪聲和歡笑聲混在一起;感恩和讚美充滿了每一個人的心。

那正是「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的經歷、也是一個非常好美的回憶!

所以,答案可以是這樣的:

誰可以受洗?心裏相信、口裏承認的人。

誰可以施洗?那傳福音、報喜訊的人。

在那裡可以受洗?這裡有水、受洗有甚麼妨礙呢?

受洗的程序是什麼?向人、向神、向天地承認自己的信仰。

受洗的目的是什麼?歸入基督的身體、加入普世的教會(不是庫柏蒂諾 — 基督徒會堂) !

2016讀經默想 — 徒8:1-25

2/7/2016 星期日 使徒行傳 8:1-25
「西門看見使徒按手、便有聖靈賜下,就拿錢給使徒、說、把這權柄也給我、叫我手按著誰、誰就可以受聖靈。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 (徒8:18-20)

金錢和權力是人一直難以擺脫的纏累。

雖然從小就在倫理教課書、歷代先聖先賢中,都告訴人不要一心的追求金錢和權力;但長大、在社會中要靠自己求生存以後,還是不知不覺的陷在其中而不自知。

慾望是一種無法被滿足、又強有力量的動力,它驅使人去追求人相信那些他生存的需要、不可不有的東西。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它成為一種非常有創意的力量。

它可以把人從對現在情況的不滿意,帶出一個希望:這就是一個更有滿足感的將來。

這些並不見得都是不好的;許多造福了眾人的發明、或啟創公司,都是從它而來的。

然而,如果這願望成了一個我們願意以不惜任何代價,來達到的首要目標的話;它就成為我們的網羅,各種苦毒、嫉恨、貪心、報復的心就隨之而來了。

行邪術的西門想要用錢,向使徒來買使人領受聖靈的能力,就是在金錢和權力之間的混淆。他認為使徒也像他一樣:能力可以帶來財富、財富也可以來購買能力。

所以,人的慾望必需要在神旨意的節制下,才能不至於被自己的慾望催毀、不至於帶給眾人不必要的傷害。

「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是個嚴重的警告。使徒立即也把救恩的盼望告訴了他:「你當懊悔你這罪惡、祈求主.或者你心裡的意念可得赦免。我看出你正在苦膽之中、被罪惡捆綁。」(8:22,23)

我一心追求的是什麼呢?

這個警告和解決之道,在今天也同樣的有效。

遵行神的旨意,是最能使我把我的生命和創意挑動起來、用在永不後悔的追求上。

神的旨意不是一成不變的法規,而是在我面前扶持我走向自由之道的幫助。

2016讀經默想 –徒6-7章

2/6/2016 星期六 使徒行傳 6-7章

「他們正用石頭打的時候、司提反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掃羅也喜悅他被害。」 (徒7:59,60)

在中國人的觀念裏,生老病死,是每個人最大、又必需經歷的無奈。

沒有人能記得自己被生下來的情形;但老、和病是絕大部份的人自身有體驗的。

只有死,是每一個人都得經過,但沒有人能親身告訴我們:死的過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難怪人對死是又害怕、又好奇。

在初中時,我看了一場電影(記不得片名了):在戰場一切廝殺、混亂之中,鏡頭轉向、拉近到一個被子彈擊中的戰士。

他的眼睛愈來愈近;然後,再從他的眼光看出去、以慢鏡頭放遠、速度放慢,去看那同樣的戰場。

吵雜的聲音完全靜止了;殘酷的廝殺,成了一場像精心設計的舞蹈:人們在跳躍、飛翔。

他的眼光轉向天,看到了父母、妻子對他微笑,女兒飛奔到他的懷中,一切都在同樣無聲、飛翔的世界裏。

突然,鏡頭回到了混亂的戰場;看到這位陣亡的士兵,被衝來的戰車輾過去…。

電影看完了後,小小年紀的我,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對戰爭產生了厭惡。

當時是越戰的高潮,這反戰電影在我的身上、的確達到了它的果效。

在聖經中,除了主耶穌的上十架外,對人在臨死那一差刹那,描寫最清楚的就是司提反的殉道。

司提反面對公會的審判,他講的道還沒完,就被推到外面、被眾人丟的亂石打死了。

「眾人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7:54)、大聲喊叫、摀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7:57)」。好一個混亂、吵雜的場面。

但是,「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 (7:55)」。他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 (7:59) 。」

聖經描寫他的死是簡潔又安詳的:「說了這話、就睡了。」(7:60)

「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 這也是主耶穌在十架上所講的話。

不怕死亡的人不多,在進入死亡之前能原諒兇手的人更少。

好死,不是取決於外在的死亡場合、或方式,而是在內心的平靜、和安穩。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時間、地點、與方式;但是,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我面對死亡的態度。

完全的接納、完全的饒恕、安息主懷的盼望 – 死亡,可能並不是那麼的可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