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2:19-28

12/26/2018 星期三 馬可福音2:19-28

「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馬可福音2:21-22)

每天除了照進讀一段聖經之外,我至少還得花上一小時來寫讀經默想。因為會中文打字,我只能靠手寫板、一筆一劃的把每個字照規矩寫;既花時間、手也容易酸。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市面上己經找不到手寫板、新的電腦也不再支持原來手寫板的軟體了。

除了靠一個碩果僅存的桌上型電腦外、我一籌莫展,只能禱告這老電腦不至於突然的無疾而終!

這件事常常成為別人調侃我的材料:身處在講究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硅谷,竟然有這個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豈不是個笑話嗎!

在福音書中,法利賽人也沒有警覺到耶穌帶來的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創新。

耶穌並不是要推翻法利賽人所熟悉的宗教禮儀或習慣,而是要把一些他們習以為常的作法帶到一個更深的意義。

禁食(2:18-20)、及安息日(2:23-28)是猶太人謹守的規舉,但耶穌的門徒卻沒有遵守;這難到可以說是敬虔的表現嗎?

主耶穌用兩個比喻來回答他們的質詢:新布縫在舊衣服、新酒裝在舊皮袋裡(2:21,22),說明了衪所帶來的不僅是舊法新義的解釋,更是在人生命上一個完全的更新。

我們不能把福音的道理只限制在增添一點我們的宗教情操、或是提昇一些我們的道德操守;主耶穌要我們在生命的本質上有基本的改變,這個改變是和我們的舊人完全不相合的。

「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在接受主耶穌的救贖上,我們如果堅持保留一些自己認為還不錯的舊習慣;會使得新、和舊的都保不住,損失的不只是新的、反而連舊的也都不再有用了!

除了下決心徹底拋棄舊的生命、在基督裡的新生命就無法長成。

看樣子我得狠下心、不再依靠手寫板過日子了。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2:13-22

12/25/2018 星期二 馬可福音2:13-22

「耶穌在利未家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法利賽人中的文士、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喫飯、就對他門徒說、他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麼?」 (馬可福音2:15,16)

在馬可福音中,第一次用到「門徒」這個字在2:15;是法利賽人中的文士、對那些跟從耶穌的人的描述 — 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

然而,第一個門徒(2:15)卻是夾在「稅吏和罪人」、與「罪人並稅吏」與當中的;而第二個門徒(2:16) 是夾在「罪人並稅吏」、與「稅吏並罪人」與當中的。

照聖經文體的用法,用對稱及相似的文字來加強中間的字句時;那夾在當中的是主題,而上下兩旁是引進它的形容詞及同義辭。

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稅吏就是罪人、最明顯的罪人就是稅吏;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馬可卻巧妙的把門徒與罪人劃了一個明顯的等號!

這是說:如果耶穌來到世上是來召門徒的話;也就是說:祂來召罪人的。

法利賽人中的文士、在當時是受到社會尊重的精英,在他們的自我定位中是離稅吏和罪人很遠很遠的。

主耶穌對他們的答覆是:「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2:17)。

沒錯,與主同席的是罪人;自以為義的人是用不著主耶穌的。然而,自以為義的人、他們最明顯的罪就是自以為義!

如此看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是罪人;所以,主耶穌的呼召是針對每一個人的。

問題就在人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是罪人?

這就是做主門徒的第一步、也是你和我每天要題醒自己的 — 我是蒙召的罪人。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2:1-12

12/24/2018 星期一 馬可福音2:1-12

「耶穌心中知道他們心裡這樣議論、就說、你們心裡為甚麼這樣議論呢?或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樣容易呢?」 (馬可福音2:8,9)

做錯了事要認錯、得罪了人要認罪,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

對我來說,認做錯了事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事情有大有小,認錯就有化大為小、由小化無的可能性。

但是,要認得罪了人、卻不是這麼容易;因為,認罪、必需牽扯到所得罪的人,才能修補那被傷害的關係。

是不是因為中國人是不太強調認罪?還是因為自己生長在軍人的家庭? — 我一直以為錯誤只能在懲罰後改正、罪惡只有在償還後消減;這世界那裡有白來的恩典呢?

因此,我在領受救恩的路上、跌跌撞撞的走了一段很長的冤枉路。

馬可福音第二章中的幾個文士、雖然在對恩典的理解上、比我高超了很多;但他們對施恩典的源頭上、卻比我有更大的困難。

是的,「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2:7);因為,在任何人際關係的破壞上,這個人必先得罪了神、再得罪了人。

所以,認罪要先到神面前、再到人面前;神先赦罪、人再饒恕。

難怪,這些文士對耶穌在行醫治神蹟前的這句話:「小子、你的罪赦了」(2:5) 非常不以為然。

耶穌對這些懷疑的文士、以醫治的神蹟回答他們:「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2:11),祂顯然是在給他們一個悔改的機會。

後來,當「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2:12)時,不知道這幾位先前懷疑的文士是不是包括在這眾人的當中?

但是,我感謝主,因為祂使我跨越了「恩典只可能存在於懲罰、償還後才會有」的錯誤了解,直接把我帶進把歸榮耀與神的路徑裡。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36-45

12/23/2018 星期日 馬可福音1: 36-45

「耶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那人出去、倒說許多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叫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的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方,人從各處都就了他來。」 (馬可福音1:38,45)

不論是新基督徒在受洗禮之後的見證、或老基督徒在團契生活的分享,如果有病得醫治的見證、通常都能使人印象深刻、得到激勵的。

事實上,主耶穌的確是關心眾人的生活、樂意為人醫病:「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1:34) 。

然而,主耶穌更關心的是神的國;所以,在眾人都在找祂之時、祂避開了他們,對門徒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

神國的擴展、見證雖然重要,但人心的悔改向神、還是源於聽進去了福音的道;所以,一個感人病得醫治的見證、如果沒有跟上神的話語,就太可惜了。

甚至、病得醫治的見證、可能成為傳福音的攔阻呢!

這一位長大痳瘋得耶穌醫治的人(2:40-43) 、有病得醫治的驚喜,也有對大眾傳揚的熱忱;但是卻聽不進主耶穌對他的警告:「你要謹慎、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2:44),使得叫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的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方。

福音是如此的有能力,使它到的地方不是改變了人心、就是遭到了攔阻。主耶穌知道這些攔阻一定會有,但祂有祂的時間和地點。

這位熱心的大痳瘋得醫治的人、他的熱心傳揚、居然造成主耶穌傳福音旅程的改變,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今天,我們是否也要提醒我們自已,不要常走在神的前面、而忽略了整體上的考量呢?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21-34

12/22/2018 星期六 馬可福音1: 21-34

「天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他。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馬可福音1:32-35)

記得在我所服務的啟創公司,第一次聽到了老板說:「我昨天就要它完工!」(I want it done by yesterday),非常吃驚,因為今天才交辦的任務,怎麼可能昨天完工呢?

後來才知道這是美國人的笑話。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老板的確是很認真的說,而且也實在是要我們馬上就做完的。

工作的時間長、緊張、壓力大…對我們這些在硅谷做事的人來說,是每天生活的寫照。

其實不僅是工作忙,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家庭的責任、教會的事奉…有做不完的事在等著我們。

即使做善事,好心地想要回應身旁人們的需要,我們都會很容易把自己淹沒在忙碌的裡。

面對著這麼多緊迫、急時的要求,我們無可避免的用瘋狂的速度、直覺的反應去回應。但卻不常有機會去想:這些動作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能夠在忙碌、荒亂中停下來是一種操練、學習;讓自已退後一步、用不同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靜下心來禱告、交托。

禱告之後,再看到的環境就不一樣了!然後再決定做事的步驟和方法,這時候,我才更有愛心和耐心,做起來也更能專心。

能夠分辨、看清輕重緩急、了解自已的限制才是使人能更有效、做得更美的方法。

今天,我能夠平靜的來看人們的需要、和大家對我的要求;我才能更有能力、更有效的服事眾人。

即然耶穌要在天未亮的時候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我豈不是更需要安靜、禱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