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1-11

12/21/2018 星期五 馬可福音1:1-11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馬可福音1:1)

信耶穌是很特別的。許多人把信耶穌認為只是一個宗教的選擇;因為,所有的宗教都在探討人生的意義、勸人行善、和平相處,基督教也不是如此嗎?

但是信耶穌卻不止於歸入了基督教。它雖然提供了人生意義的答案、也能促使人在行為上的有轉變;但它卻不只是一套人生的哲理而已、也不只限於一種使人向善的力量。

最特別的是:基督的信仰中心是在一個人的身上;一個有血、有肉、言行舉止都可以被考察、被模仿的人。

這就是馬可福音一開始,就用這一句非常簡潔的話,道盡了基督信仰的內容:「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信耶穌是超過了理智上的信服、超過了對教義、教條的遵守;而是建立了與基督的關係。

藉著與基督的關係,能把我們和神的關係建立起來。這是因為耶穌特別的身份:神的兒子。

神的兒子擁有神完全的形象、特質、和品格。因此,認識、接受、並與耶穌保持親近的個人關係,也讓親近祂的人有了神完美的形象、特質、和品格。

這就是福音:一個好消息、超過了任何宗教的禮儀、教條、道理、和方法。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生活的要件;正常的神人關係是豐盛生命的來源;兩者都不可缺少的。

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福音,把這人生這兩件最重要的事都一起解決了!

福音的起頭在耶穌、福音的內容是耶穌、福音的成就靠耶穌;褔音對我的影響也是因為耶穌與我的關係。

這就像任何一個重要的良好的人際關係一樣:要花時間、要去注意,但卻是一件很自然、一點都不難的事。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28:16-20

12/20/2018 星期三 馬太福音28:16-20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 28:18-20)

馬太福音 28:18-20 這三節經文,是宣告大使命的最重要經文。

不論是個人、教會,在這神聖、偉大的宣召下,都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及責任心;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可以先去做什麼,來回應這個呼召。

然而,在為大使命做任何事之前,讓我們不要忘記了最前面的這一句話:「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基督不只是為教會道成肉身的,祂是為了世人來到這世界。

因此,在所有世上發生事件中,基督都一直在有主權、能力的積極參與;這也應該是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個人、或教會以主觀的角度、積極的想要把基督帶入到世界時,常常不經意地使自己被世界糾纏住了而不自知。

事實上,早在我們想到要怎麼樣參與世界之前,基督早己經在世界之中、而且掌管了世界;因為,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賜給基督了。

基督存在於各種的社會運動、青年人的理想、政治的變動、經濟的危機、個人的悲傷、世上的戰淨與和平。

然而,基督的參與總是隱藏在這些事件的背後。

基督徒和教會的責任就是在這些世事的當中宣告基督;使世人可以知道祂是神的兒子、相信祂是歷史的主宰、接受祂所預備的救恩。

在大使命上,我們也許有一個很想把基督帶給對方的心願;但祂已經先到那裡了。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基督;祂總是比我們早一步,我們只是藉著這些外在的事件、把隱藏的基督彰在人前顯出來。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28:1-15

12/19/2018 星期二 馬太福音28:1-15

「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 (馬太福音 28:5,6)

年底有一次的特別受浸聚會;每一次的浸禮,都是令人喜悅、感恩的聚會。

不僅為是他們的重生喜悅、他們的見證感人,也因他們的信心、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褔音的大能。

在受浸的三個問答之中,有個這樣的問題:「你相信耶穌基督為你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嗎?」

聽到了他們確切的回答:「我相信」時,真是覺得眼前又是一個神蹟。

人願意承認自己的罪、已經是不容易了;再進一步得了解、接受十字架上的代贖更困難。

然而,最能顯示神的大能、在人的信心中的成就,該算是:耶穌基督第三天復活這件事了;因為,復活違反了自然界的常理。

即使人都難免希望在死了之後,有一日能復活;但連自己都沒這種把握。

所以,中國人常講的是「精神不死」、枉論肉身的復活了。

跟從耶穌的婦女和門徒也是如此:他們對耶穌復活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害怕(28:5,8,10)。

對耶穌的朋友們來說,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如祂的復活,讓他們會如此緩慢的去了解、相信的。

同樣的,對耶穌的敵人來說,也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像祂的復活,讓他們會如此急忙的去否定、想推翻的。

然而,在這些朋友們的不信、和敵人們的抵擋之下;耶穌復活的證明不只是單靠著各人的信心、也是因為斬金截鐵的証據。

基督的復活不只是神學上的必需、也是歷史上的事實。

我們的信不是僅止在一廂情願的茫然,而是相信可以受到檢驗的事實根據。

這正如聖經上如此的邀請:「你們來看!」(28:6)

哈利路亞!這幾位將受浸的弟兄姊妹看到了、你我也看到了、將來還有更多的人看到。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27:51-66

12/18/2018 星期二 馬太福音27:51-66

「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 (馬太福音 27:51,52)

耶穌在十字架的受死、與三天以後的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也是我們每一次在擘餅聚會時要思想、記念的主題。

我們習慣性的在擘餅聚會那安靜的環境、在那些柔和的詩歌中,默想主耶穌在十字架為我們所擺上的,和對主愛當有的回應。

然而,照聖經的記載,耶穌上十字架的過程是一點也不安靜、柔和的。

耶穌在肉身上的血漬、酷刑所留下的痕跡,是難以讓人可以冷眼旁觀、不動同理心的。

耶穌大聲喊著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也打斷了髑髏地的寧靜。

更明顯的變化是當耶穌斷氣時,「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

這難道是父神對主耶穌遭遇不平審判的憤怒嗎?可能吧 — 至少這是我一直有的猜測。

但一個更好的解釋當為如此:神的臨在是我們所知的這個大自然無法承受的;因為神的公義、聖潔、榮耀與我們所在的這個罪惡之地是完全不相容的。

午正到申初的黑暗(27:45) 是罪惡在大地的猖獗;幔子裂半、地震動、磐石崩裂是隨著神而來的審判。

這一切的震動、不安、崩裂 … 正是因為主耶穌背負著世人的罪上十字架,主耶穌為著世人的罪忍受了父神對祂的離棄,主耶穌代替了世人該為罪而死的工價。

所以,當主耶穌斷氣時、父神來到了這世界;祂來不是為了救主耶穌,而是在審判大地、審判大地上的一切罪人、審判正在流血的羔羊。

大黑暗、大聲的喊叫、大地的震動、磐石的崩裂 … 都不是一個靜態;而是混亂、不安、爭戰、流血、死亡…的一場激烈戰爭。

如果不曾經歷了罪所帶的痛苦,就不能體會罪得赦的平安;如果不知道主耶穌所付代上的代價,就辜負了擘餅時的平靜安穩。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27:38-50

12/17/2018 星期一 馬太福音27: 38-50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馬太福音 27:46)

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在新約聖經中很少有直接引用希伯來文的地方、偶而有一兩個字;但主耶穌在十字架的這一句話:「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卻是整句完整地記在希臘文的新約中。

顯然的,這句話是非常的重要,所以保持原文的音譯是必要的。

對我個人來說,雖然在這問題上、還沒有找到很好的答案;但當學希伯來文後,第一次能分析及看得懂「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的興奮心情是至今難以忘懷的!

主耶穌在十字架的被隔離、撇棄、孤獨、無助,自有它的必要性、及神學上深奧的理論;但是,衪的這個經歷,卻也帶給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們無限的鼓勵、與安慰。

更進一步的,我們可以這樣來思想:第一個人(亞當)被造時是孤單的、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是孤獨的;所以,我們也需要有獨處的時刻。

生命的節奏是由一連串的參與及退去的結合。在孤獨的時刻是必要的;然而對群體的參與也是不可缺的。

有時要開放自已;但在密室的獨處也有它的好處。

個人的退出、獨處、關避,和團體的參與、群居、敞開一樣的重要;在我們靈性的成長上面不見得那個一定是負面的、或另一個必定是正面的。

退出是人可以得到身心靈所需的休息、為了即將來到的積極參與的預備。

獨處是保持心的專一、單純、與神親密交住的必要環境;為了是不至於在群體中的敞開,而喪失了自己。因為,最終能肯定我的是神、不是人。

不論是獨處、或是群居,都是人生命中內在的渴望。

獨處不僅是再次肯定了自我的獨特;也讓我更珍習、響往與人的友誼、和弟兄姊妹的團契。

獨處不是失落、或被遺忘;那是在忙碌生活當中尋找到自己的必要、讓神在我身上做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