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6:37-38

4/25/2019 星期四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路加福音6:38)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是孟子回答滕文公來求問富國之道的話,原先是出論自治國之道,但後人也常把它應用在個人上面。

雖然在一般人的邏輯:大方、仁愛的人大都不是富裕的;因為一個人如果手頭太鬆、出手大方,他的錢早在使他富裕之先、就揮霍掉了,那他能成為富人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但是在個人的經歷中,當心甘情願的給出去時、那時一定是先覺得自己是個有福的人:我衣食不缺、家庭和樂、更有許多一同服事主的弟兄弟姊妹在身邊;所以錢財對我的吸引力就不再那麼大、給的牽掛就更少了。

然而,當有一個物質上的慾望時,不論是想換一個車、或出遠門旅遊,心中就突然覺得為什麼別人可以開新車、但我卻只能修補這二十多年的老車呢?為什麼別人可以常常旅遊世界、但我卻得躊躇的三思後還不敢買機票呢?這時,我突然覺得窮、也下不了手給人了!

可見得要給人的先前條件是感覺到自己的豐富,而不是「為仁不富」、也不是為了想要從別人身上得更大的好處所放的投資。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那位給我們的、從開始到末了都是神。因為我們的天賦、環境、際遇…沒有一項是自己可以掌控的,除了存感恩的心領受之外,我們沒有任何吹噓的本錢。

在感恩之中給人、就是把我們從神得來的給人;神也答應我們:「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倒在懷裡、就是拿不動了、想不要也不行。

這不是划算與否的經濟算盤、而是一個屬靈人的心裡狀況。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6:31-36

4/24/2019 星期三

「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 (路加福音6:35)

1960年代我青少年的時期,年青人在課外之餘、能夠選擇的休閒活動實在不是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武俠小說就在同學中流行了一陣子。

我也難免受影響、偷偷讀了幾部,到現在都還大概記得:內容總不離開一個孤兒拜師學武藝、目的就是為了報那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

在怨怨相報的循環下,難怪這些武俠小說動輒就有三、四十本,篇幅既長、但卻吸引人。

事實上,就如任何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一樣,仇敵的建立是兩方面的:一類的仇敵是我們自己主動的要把一些對我們不住的人、看成是我們的仇敵;另一類是別人為了各種不同的原因,把我們看成了他的敵人。

雖然,別人把我們視為仇敵、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們能做的似乎不多;但這也是給我們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是不是我們辜負別人再先?如果是,得趕緊向他求合解、尋饒恕。(太5:23-26)

然而,我們絕大部份的仇敵、都是我們自己先把對方擺到仇敵的位置上。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愛仇敵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美德;最好是先在我們自己這一方面先下功夫,不要讓那一個人成為我們的敵人。

但是,如果那首先不義的是在對方,而他又把我當仇敵看待,那我該怎麼辦?

這時,就是要看主耶穌對我們的教導了:「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

因為,只有愛才能溶解恨、只有饒恕才能軟化敵對。

既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要饒恕那些釘祂十字架的人、也饒恕了被罪纏繞的我們;「那麼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也就不再是那不合理、或不可能的事了!

武俠小說怨怨相報的寫不完,但主耶穌在十字架說:「成了!」– 我們與仇敵的結、也這就被解開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6:27-30

4/23/2019 星期二

「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路6: 27,28)

為什麼基督教在四百年之內,從一個被壓迫的一小群人變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

這是歷史學家很有興趣的問題。雖然專家們不見得有統一的答案,但至少他們都承認:那是一個從民間草根所形成的力量,在三百年之間,影響大到連皇帝都不得不為了帝國的生存而採取了一個接納、推崇的立場。

因為,基督徒的做法與那時的社會價值觀完全相反:羅馬社會在性和情慾上是開放的;但基督徒是極端的保守。羅馬社會在階級區分上是極端的保守;但基督徒卻是非常開放、接納不同背景的人。

基督徒不僅照顧教會裡的人,也同樣的照顧教會外面的孤兒寡婦。所以,它像一塊磁石,吸引了所有它能接觸到的人。

因為,基督徒以基督的愛去愛,不是從慾望而來,而是表現在服事上。基督徒愛敵人像愛自己的弟兄一樣,這不是由於對方是敵人、或是弟兄的緣故,而是因為基督、和基督的命令。

人憑自己的本性是永遠無法了解這種從神而來的愛;它是從上面來的。對一般人來說它是很新鮮、有些奇怪、無法解釋、但卻又很吸引人!

人都愛可愛的、人的愛都期望著愛一些的回應;但愛敵人的愛只是一個付出、不指望有什麼結果的;所以,這是違反人性的愛。

這種愛是學不來、也求不到的,只有主耶穌能把這種能力給出來;而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是接受而已。

籍著耶穌的話、和從聖靈而來的能力,我們把愛敵人的德性、編織在我們本性的每一根纖維裡。

就像我們的本能一樣,除非到時候用它,我們真不知道自己居然還有敵人的能力!

「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 愛的真諦不是感覺、而是一種能力。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6:24-26

4/22/2019 星期一

「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路加福音6: 26)

乾隆年間、有個才子叫袁枚,二十多歲就任七品縣令,赴任之前;他特意去拜別他的恩師。

恩師問他:「當官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小小年紀當了知縣、有什麼準備啊?」他答:「學生也沒什麼準備,只是備好了一百頂高帽子、逢人就送上一頂,辦起事來就該容易多了。」

恩師聽了不太高興,說:「為官要正直,我教了這麼多、你怎麼還要搞這一套呢?」他這樣答:「您有所不知,如今人人都喜歡帶高帽子;像您這樣清心務實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啊!」

恩師聽了不禁轉怒為喜;袁枚接著對恩師說:「我還沒到任,現在就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很少人會不喜歡聽別人對自己的稱讚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只能享受在別人的稱讚裡、他的心思意念、所做所為難免就集中在嬴得別人對自己的稱讚上,這就變得很危險了。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值得受到所有人的稱讚;所以如果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別人的稱讚,要不是因為別人在睜著眼說瞎話、再不就是自己只聽進去別人講自己的好話。這兩方面都是指向自己的致命傷。

舊約裡的假先知就是只挑大家喜歡聽的好話說,使百姓失去認罪悔改的機會、而帶到國破家亡的悲慘結局。

同樣的,今天我們如果嬌嫩的像草莓、經不起一點的壓力、聽不進一絲的警惕、常常受傷、到處求醫治,我們就有禍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6:20-23

4/21/2019 星期天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 (路加福音6: 20)

大多數人對登山寶訓的第一印象就是:馬太福音五章的「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 。

解經書也告訴我們:虛心、就是靈裡貧窮的意思,一個屬於神國的人、他必然在靈裡真正的感覺到自己的貧窮,這才有進入神國的可能。

所以,我們也常有意、無意的把靈裡的貧窮、與物質上的貧窮分開:我們只要做一個靈裡貧窮的人就好了,在物質上不要貧窮、最好還是很富裕!

但是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到路加福音第六章時、就站不住腳了,因為經上記載的是:「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而不是「你們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

當耶穌目看著門徒時,衪直接了當的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可見得這些門徒們,在當時實在是一些靠體力活為生的窮人。

窮人並不是就有進神國的特權,而是他知道生活的艱辛、生命的無常,他無法靠自己為生、他經常的需要別人的幫助。

就是因為這些親身生活的體認,他比較能聽進去福音、他比別人容易接受福音,他很自然的就心裡相信耶穌講的道、口裡承認耶穌從死裡復活。

但是一個有知識、有錢、有社會地位的人,他靠自己的能力出人頭地、賺錢己經習以為常了,要他認罪悔改、進入永生之道的確是比較費勁。

耶穌來了,不僅向傳統宗教的訓導發出挑戰、也打破了世上的價值體系。

沒有人會自願做窮人,但耶穌不僅說貧窮的人有福了、衪在世上自己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人。

連孔子都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何況是我們志要跟隨主耶穌的門徒呢?

看樣子,我們對於貧富的觀念看法、喜惡取捨要有一個革命性的改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