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58,59

6/30/2019 星期日

「你同告你的對頭去見官、還在路上、務要盡力的和他了結,恐怕他拉你到官面前、官交付差役、差役把你下在監裡。我告訴你、若有半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裡出來。」 (路加福音 12:58,59)

最近在美國引起許多爭議的一個內政問題,就是聯邦政府的國家安全局是否可以硬性對地方政府要求:他們必需得與聯邦政府的「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來配合拘留非法移民。

這場政爭首先由加州奧克籣市公開拒絕讓警察與聯邦政府ICE的執法人員合作而引起的。

在這個講求法制的美國,一切的執法公務人員本來就有合作的義務;但是此舉將遷連到許多從小就生長在美國,現在又已經工作、也完全溶入美國社會的非法移民。所以,這已經不是完全的法律問題、而是人權問題了!

在耶穌時代的羅馬、也是一個非常講究法治的社會;對被外邦人統治的猶太人來說,他們的心頭也有一個痛處:就是交稅的問題。

羅馬對附庸國的徵稅不輕,但對帝國來說,附庸國只要把中央政府要的稅金如數上繳就好了;對地方政府的額外徵稅、或稅吏個人的貪污腐敗不聞不問,因此稅吏和繳稅為猶太人深惡痛絕。

他們雖然不願意、但也不能不照著去做,免得被抓去坐監。主前66年的猶太人叛變、攻下耶路撒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欠稅的記錄全部燒掉了。

所以,主耶穌在這比喻所講「若有半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裡出來」的背景是欠稅沒還清 — 這個人雖然心裡對這不公平的稅法很生氣,但不得不照著去做;否則很容易被對頭拉去見官。

主耶穌所帶來的福音也有相似的效果:福音對接受的人來說是恩典、對拒絕或漠不關心人來說是災禍。雖然有些人不願意,但這個審判的標準是神定的、對每一個人都有影響。

對一個已經信主的人來說、他一方面要敬醒的愛神(12:31) 、愛人(12:42) ;另外一方面要分辨時代的緊迫性(12:56) 、知道審判來到的時候已近了。

所以,在傳福音、求神國的同時;也不要在神(12:20) 和人(12:58) 之前樹敵人;這就是一個敬醒的生活態度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54-57

6/29/2019 星期六

「假冒為善的人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你們又為何不自己審量、甚麼是合理的呢。」 (路加福音 12:56,57)

不論是去短宣、或出外旅行,在打點行李之前,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就是要上網查一查當地的天氣。

同樣的,在做人生一些重要決定的時候,認清當時的世代、和大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有一位堂兄、為了想離開鄉下老家的貧寒生活,1948年跟隨父親的部隊到台灣。但過了半年後、因受不了台灣的濕熱,在1949年又撘船回去了。沒想到的是:繼之而來的反右到文革,他得為了當年的決定付上訐多的代價。

主耶穌也為了我們只知道要分辨天氣如何、卻看不到那個更大的圖畫而感嘆。

對當時的門徒來說,他們看到的雖然是每天能與耶穌同在:聽衪的教導、看衪行的神蹟,一切都是那麼完美。

但是,他們忽略了敵對耶穌的勢力起來(12:52,53)、耶穌不久也得為世人上十字架;接著,他們也要為自己的信仰遭受苦難(12:4,5)。

同樣的,在永恆神的救贖計劃中,我們所處的是十字架之後教會時代、這是神有恩典的救贖拯救的時代;但這世代是不會長久的。

因為,當主再來的時候,那將是神施審判的時代,各人要照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所做的付上該有的代價;但是,沒有人知道那將是那一天。

因此,對基督徒來說、在這個有限、但不確定何時的世代中,一個合理的生活態度就是要儆醒。

儆醒對現代的我們就包括了對自己有嚴謹的生活見證、和對他人有傳福音的熱忱;因為、這個機會不會一直存在的。

「假冒為善的人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你們又為何不自己審量、甚麼是合理的呢?」– 合理不合理、主耶穌要我們自己審量。

只要不是假冒為善,一個人應該不難達到合理的結論。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49-53

6/28/2019 星期五

「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分爭,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分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兩個人和三個人相爭。」 (路加福音 12:51,52)

一般人對宗教信仰難免帶著一些功利主義的私心;希望在宗教裡找到平安、福氣,或者是把自己的道德、品格,藉著它能變得比從前好一點的人。

有些人並不怎麼看重這些實質上的好處,他所期待的是為自己的宗教情操得到昇華,能超越人世間的庸俗。

但是耶穌來到這個世界,卻使這兩種人都不安。

不錯,福音是能使人得到平安與福氣,在許多的見證人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人在道德、品格、與人際關係的改善。信主的人也不乏和詳的處在世界、而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高尚宗教情操。

但是,一位真正跟隨主耶穌的門徒、不得不要去認真的來面對他令人不安的呼召:「我來、是叫地上太平麼?…不是、乃是叫人分爭」。

難道主的呼召是要建立人和人之間的分爭、引起衝突嗎?不是的!這種障礙不是對人際關係的蔑視、也不是蔑視律法上對敬虔的要求。

「在地上平安歸於祂所喜悅的人」(2:14) ,耶穌本是和平的主、但衪不僅是和平的使者;同時也是最令人不安的人–「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太2:3)。基督不僅帶來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解;而且還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

因為,當一個人誠心的回應了主對門徒的呼召後,他的價值觀、所有生活、生命、各項層面的選擇、行為都不一樣了!

當身邊的人無法接受他這麼大的改變時,他家庭關係可能被破壞、他舊的忠誠朋友可能改變、友誼終止;這不是他主動的選擇、而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人和事、可以妨礙主對他做門徒的召喚。

主對我們的呼召並不是要我們走出這個世界,而且要我們離開自私自利的本性、改變在永恆中沒有價值的優先次序。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 不僅是我們的禱告、也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和動力。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44-48

6/27/2019 星期四

「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 (路加福音 12:47,48)

中國人有「不知者無罪」的俗語,美國人也說「在被證實有罪之前是無辜的」(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但主耶穌卻說「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

也就是說,不論一個人知道、或不知道,只要他作了當受責打的事、一定還是要受責打;只有受責打的多還是少之分。這樣看起來,主耶穌的要求是比一般人能理解的要高的多了、不是嗎?

可是仔細再看看上下文,我們可以發現:原來主說的這個「僕人」、不是一般的僕人;而是「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

管家是一位主人把家園中所有大小事務都委託他辨理的人。他不但是因為聰明伶俐、辦事能力強,才得到主人的賞識,也是因為他的人品勞靠、才能得到主人的信任,把全部的家族產業交給祂。

因而,不論從任何再度來看,這個管家是應該知道主人交托給他的意思;不至於在主人出門的時候、就醉酒打人、不按時為眾僕人分糧。所以,只要他作了當受責打的事(怠職)、一定還是要受責打!

然而,現在主人先向管家講明了主人自己的意思了、所以,這個管家已經完全沒有怠職的理由;他如果再不儆醒,待主人回來後、必要多受責打。

當讀到了下一句、我們所熟悉「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的時候,總難免覺得自己不是那種有許多恩賜的人,不知不覺的就把自己看成不是主多給、或多託的人;於是把主多取、及多要的要求看成與自己無關了。

但從上文看,主是對門徒、特別是想脫身的彼得所提的問題(12:41)講的;看起來、能聽到主耶穌的人,也就是我們基督徒,都是主所多給、多託的管家!

那麼,主對我們每一個人多取、及多要已經是一個我們無法逃避的事實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2:41-43

6/26/2019 星期三

「彼得說、主阿、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路加福音 12:41,42)

儆醒的生活不是很好過的。

記得在服兵役的時候,一件最不情願的事就是晚上被排到哨兵的值班。因為不僅要犧牲那近二小時的睡眠時間,還得強忍著不打瞌睡;免得被查哨的發現後、有更慘的後果。

當主耶穌對門徒講到儆醒的時候,相信彼得的心情與我當年值哨兵有一些類似。他巴不得這些事不會落到自己身上,因比他斗膽的問主耶穌:「主阿、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

從12:22一直到12:55都是記載著主耶穌對門徒的講話,彼得其實可以不必再問。所以,耶穌也不直接回答他;倒反問他:「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這也就是說,主耶穌講的對象是「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的」;這就是事奉主的門徒。

今天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主的門徒、也是事奉主的人;而主的家就是教會。所以,在屬靈糧食上供應的責任、也應該在每一位弟兄姊妹的身上 — 這就是主耶穌所指的儆醒。

如果一個教會的屬靈供應不夠,負責的牧師長老雖然要負責;但我們一般的會眾也不可能像彼得用一句話:「主阿、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就想逃脫自己的責任。

其實,不僅是主日學老師、或帶領查經的同工,教會所有的聚集都有屬靈的內涵、教會所有的事奉都是屬靈的學習;這是你和我都在參與的、也是你和我一起在供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