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3:26-30

7/6/2019 星期六

「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裡坐席。只是有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 (路加福音 13:29,30)

出生於第二次大戰後在台灣的嬰兒潮的我,中小學的時光是在1960-1970年代渡過的。做為那時代的學生,我們有三次重要的考試:小學升初中的聯合考試、初中升高中的入學考試、和高中升大學的大專聯考。

其實不只是這三個考試,在這些考試之前,同學們早已參加過許多的模擬考試,知道自已的長處和短處、得分的範圍、和有希望考上的學校。

雖然都是身經百考的考場老將,但每次放榜的時候、我們還是忐忑不安的趕緊去找自己的名字;因為考試總是有出人意料的結果。所希望的是:自己至少可以維持在模擬考試的水平,不至於在最重要的時候考試失常、以致於到名落孫山的下場。

如果我們把進神國用升學考試為比喻的話,神國的放榜也會有出人意料的結果:不少在模擬考有好成績、有自信上榜的人,找不到他們的名字 — 「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13:28)

反倒是那有些沒有把握、自認為快要落榜的人,卻意外的發現自己上榜了!「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裡坐席。」

「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是神國的法則;這個令人不解的原則不是要以這不確定性、來銷磨個人努力的心志;而是要打破人的自滿自足、自以為是的觀念。

猶太人是憑他們的血統、法利賽人是憑他們的敬虔;但那並不能保證他們就可進神國。

今天,我們也可以憑我們是基督徒、或自己的好品性、甚至自己的好行為,認為神國一定是非我莫屬了!

但是,主耶穌要我們不必這麼的有自信,因為「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7:21-23)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3:22-25

7/5/2019 星期五

「有一個人問他說、主阿、得救的人少麼。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路加福音 13:23,24)

在現代兢爭激烈的網路經濟中,搶先獲得市場占有率是非常重要的經營策略。

這從幾個硅谷的獨角獸公司(Unicorn) 可以看出來:不論是計程載客畋烏伯(Uber) 、或者是電動車特斯拉(Tesla) 都是每個季度大賠錢的公司;但還是有許多看好他們的投資者,把他們的股票挺得很高。

其實這種心態不只是一個現代的現象;早在兩年前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情形發生。在主耶穌傳道後期的時候,這就是那個來問:「得救的人少麼?」的心情。

主耶穌剛開始傳道時醫病、趕鬼、講道、還讓眾人吃飽,吸引了很多人來跟隨祂。

但是在彼得認出耶穌就是神所立的基督後(9:20) ,主耶穌就開始強調人要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衪(9:23) 。

不但如此,還要跟隨衪的人預備受迫害、甚至到要準備捨命殉道的程度(12:4) 。因此,這個人有些替主耶穌擔心:傳講這樣的信息、豈不是在攔阻大眾跟隨主的意頤嗎?

從幾萬人聚集想要聽主耶穌的講道(12:1) 、到往耶路撒冷路途中的稀少人群;難道主耶穌自己沒有察覺到跟隨的人少了很多嗎?

「主阿、得救的人少麼?」,是他的一個觀察、也是他好心對主耶穌的暗示。

主耶穌沒有直接回答他,反而轉臉向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13:24)

言下之意是先不要為主耶穌失掉的跟隨者數目操心;而是要為自己是否努力進窄門而思念,因為這是要付上努力的代價的。而且,在有效的機會上、這時間也是很短的;一旦時機過了、即使將來有許多想要進神國的人、卻是不能進去。

這窄門就是主耶穌、到時候我們會有不少驚奇 -有人會說:我們認識你,我們在你面前喫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但為什麼現在不讓我們進去?

是的、得救的人少;但在為神的國操心之前、首先要問問自己 — 我認識主耶穌嗎?我遵行祂的道嗎?

市場占有率固然是非常重要;但自己在主耶穌面前的定位更重要。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3:18-21

7/4/2019 星期四

「耶穌說、神的國、好像甚麼,我拿甚麼來比較呢?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長大成樹、天上的飛鳥、宿在他的枝上…好比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糰都發起來。」 (路加福音 13:18,19,21)

四福音記載了不少主耶穌有關神國的比喻,但大部份的比喻即然是簡短、又缺少解釋;所以歷代的聖經學者都不乏在神國的比喻這主題上、有不少的著作。

就像這芥菜種和麵酵、兩個比喻:精簡地讓我們能一口氣唸完;卻複雜的讓人深思 — 它們強調的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芥菜並不是一種人人都喜歡的蔬菜、許多農夫甚至把它看成雜草、枉論會特意把它種在園子裡了。

同樣的,麵酵在聖經中多用來做為負面的象徵,如法利賽人的酵(12:1) ;那為什麼要用它來比喻神國泥?

除了這些難解的用法外,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兩個比喻都是在講神國的發展,由起初的不引人注意的小小開始,到後來成為人們不得不留意的大事。

不但是神國發展的大小、及速度令人稱奇,它的作用也讓人意料不到:一個小小的芥菜種可以長成飛鳥造巢的樹、一點點的麵酵可以使全團麵粉發酵、去做麵包。

所以,這兩個比喻也帶出了神國的普遍性、及好客性:神國從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開始、也這些事總是令人欣喜、能幫助人的事。

就像前文,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腰直不起來的女人一樣(13:10-17) :雖然初看起來是件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事,但卻是神國開展的一個宣告。

同時,它不但使這個女人病得醫治、也使眾人因主耶穌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快樂了。

所以,今天我們在為主作工、服事人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大事、小事之分;神會照祂的旨意,把這些事成為影響許多人的神國大事!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3:10-17

7/3/2019 星期三

「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他的綁麼?耶穌說這話、他的敵人都慚愧了,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 (路加福音 13:16,17)

在主日崇拜之前、在台上帶領事奉的同工:領會的、講道的…通常會為這個聚會禱告,而禱告的內容多半不是專注在自己在台前的事奉;而是會眾在主日崇拜中藉著人的事奉、所得的果效。

有時見到弟兄姊妹在主日崇拜中,因著詩歌、禱告、或是信息,在靈性上受到了激勵、或者在難處中得到了安慰,不僅鼓勵了事奉的同工,也讓全體會眾歸榮耀於神。這正是主日崇拜的目的!

主耶穌在安息日醫好了病了十八年的女人、正是同樣事情的顯明。

這個女人宿疾纏身,她的大半輩子都是在痛苦及羞辱中渡過的。她的腰是彎著的、她無法看著人說話;雖然她已經習慣了別人對她的態度、但她每個安息日還是照著習慣來到會堂。

但這個安息日不一樣,不是這個女人有什麼與平時不一樣的地方、而是主耶穌先看到她。不但看到她、還叫她過來,又對她說:你脫離這病了!接下來、主耶穌更親手按著她,使她立刻得到了完全的醫治。

如果這個敘述、接下來就馬上以「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那的確像是個好的童話故事;但那管會堂的卻為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氣忿的說不可以!

主耶穌的回答是:安息日是為了神的兒女在神的同在裡、得到神所賜的安息。

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在安息日來到會堂,渴望得到神的同在、享受神所賜的安息。現在,她所想的都在主耶穌的神蹟中得到了成全;那麼、旁邊的人應該怎麼來看這件事呢?

「他的敵人都慚愧了,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為了榮神益人的事歡喜本是應當的;心存忌妒的人就成了神的敵人了!

求主在我們的主日崇拜中、也彰顯衪的一切榮耀。

— 2019 每日讀經 — 路路加福音 13:6-9

7/2/2019 星期二

「管園的說、主阿、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 (路加福音 13:8,9)

路加福音在一個大段落主耶穌的教訓和比喻的末了(12:1-13:9) ,是以一顆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為結尾。

而路加福音對這個獨特的比喻也沒有多加解釋,所以要找出它主要的屬靈意義、並不是件一蹴可及的事。

照福音書其祂的比喻、一般來看:無花果指猶太人、園主指父神、而管園的指受主托付的門徒。但這裡卻不像是可以用這個模式來套用、解釋的。

與其那樣去想、一個更勞靠的方式可能還是要看這一大段的主題是什麼?即然從「當怕的」(12:5) 、到「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13:5) 都是在講末世的審判、和今世的儆醒;相信這個無花果樹的比喻也是在同樣的主題在內。

園主應該就是當時一般人所了解的擁有許多土地、葡萄園的大戶人家。即然他有這麼多的資產、他該是以土地裡能出產農作物的經濟價值來做投資衡量惟一的標準。

然而,真正付上勞力的管園人,他對葡萄園有更深的一份感情。園主是看從前的業績來做決定;而管園人所看重的卻是將來的可能性。

這棵白佔地土的無花果樹、對於園主、砍掉它換別的樹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管園的卻為這棵無用的樹向園主求情,再給它一次機會。

不只如此,這棵無花果樹還要受到特別仔細的照顧:周圍掘開土、加上糞(肥料) ,再等等看。

所以,這位好心的管園人應該就是指我們的大牧者耶穌,而那棵結果子的無花果樹就是指聽了主耶穌的道、卻拒絕悔改、或生命沒有改變的人。

而我們就是處在「這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的恩典時代的人。

如果我們沒有那個急迫感、把信仰的根基建築在磐石上,這個恩典時代很快就會過去了;等到「把他砍了」的時候,再後悔己經來不及了。

我們的生命與世人有分別嗎?果子在那裡?這是今天、我們非常急迫要面對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