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15-24

7/11/2019 星期四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路加福音 14:21)

在中國人古老的觀念裡「大樹底下好遮陰」,「遇到了貴人」對人生平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

同樣的,在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社會裡,同桌吃飯是結交貴人、平步青雲的好機會。所以,主耶穌在路加福音 14章中,用了兩個吃飯的比喻來講神國的原則。

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兩個比喻之中,有人講了這一句話:「在神國裡喫飯的有福了」。顯然,這個人還沒有體會到天國的筵席、與地上的筵席不一樣的地方。天上的筵席不是為了要為結交權貴而來的地方;它反而是讓人覺得謙卑、不配的地方。

得到在天上筵席而來的好處、和能力的人、不是處心積慮要為自己的得富貴而來的人,而是自認為不行的人、被世人所瞧不起的人。

這不是因為天父不向這些人發邀請函、而是他們自己不願意來。也不是因為他們執意不肯來,而是他們也曾有那份心意要來(14:16);但到了主人準備好、日子到的時侯,他們又不來了(14:17)!

為什麼呢?他們嫌主人選的日子不方便,打斷了他們的生活起居、照成對他們的不方便。

是的,天上的筵席會打破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因為,天國的信息是強而有力的、天國的邀請看似平常,但帶給人的卻不是可有可無、放在一邊等著不時之需、見機就好用的方便之物而己!

它要人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投入;它帶給人的是在他平日的生活中,首先而來的是一個破壞性力量。只有堅持下去的人,才能看到它所帶來的祝福。

所以,主耶穌在這裡不是為了沒有聽過福音的慕道友講的;而是對那些不願意委身的基督徒而說的。

我們有時也會落入把信仰看成我們生活的附屬品;只要它是在方便、需要的時侯,能為我們服務就好了;但請不要打斷了我自己的計劃。

但主情願要的是自覺不配、但肯委身的人(14:21-23)。而讓那些自以為有把握的人吃了一驚:原來能上主筵席的人、都是被自己原先看不起的人。

主的筵席將要讓世上所有的筵席都淪為一無是處;那我該看中的是誰請的筵席呢?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12-14

7/10/2019 星期三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路加福音 14:13,14)

凡在教會參與過新人照顧的弟兄弟姊妹都知道:最有效的關顧就是請客吃飯;而且開放自己家庭請客、要比上館子好得多。

猶太人、就如中國人及許多其他的近東民族一樣、是非常好客的;這從亞伯拉罕招待三位天使的詳細記載(創18:1-8)可以看得出來。

可惜的是到了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時期,請客吃飯已經變成了在社會階層中酬庸交易的一部分。主人籍著晏客、及桌上的客人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順便也趁機拉攏權貴、及提拔屬於自己的人。

所以,請客吃飯的安排是很重要的社會禮儀;這就是主耶穌在連續的三個比喻中講到了赴晏之道(14:7-11)、請客之道(14:8-14)、及神國的筵席(14:15-24)。

照酬庸交易的常理來說,主人在決定他所請的客人名單中,心裡老早對每一個客人就有他心中的目的與想法;這一頓飯吃完了以後、他對每一個客人的反應也都有所期待。

因此,當主耶穌說「擺設筵席的時候,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的確是讓人不解的;除了傻子之外,誰又會去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主耶穌不會讓人的疑惑懸在那裡,祂馬上也用酬庸的原則來解釋、只是祂把眼光放大到天國、時間放遠到永恆: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天父和這些人的)報答。

今天在這高度城市化的社會中,雖然人和人之間的空間小了很多;但人心和人心之間的距離卻增加了不少。我們連街坊鄰居都不見得認識,又怎麼能說是可以招待莫生人呢!

但正是因為基督徒的價值觀是與世人相反的,我們才有機會表現出是光、是鹽的本質,把福音帶給他們;這是一個聰明人會做的事:我們雖不求人的報答,但在永世裡、將來可以得到的報答是大的。

「客要一味的款待」(羅12:13) 就是這個原則的應用,不計成本、不要回報、熱心誠意的招待;我們積財寶在天、因為眼光是長遠的、心胸是寬廣的。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7-11

7/9/2019 星期二

「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路加福音 14:10-11)

第一次在美國參加正式的婚宴時,很意外的在指定的桌子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也就順理成章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印象深刻、覺得這真是一個好的安排。

因為我從小跟著大人赴晚宴時,除了非常不喜歡划拳喝酒外、最不自在的兩個時刻就是飯前的讓位子、和飯後的搶付帳;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大聲得很、引起旁邊人的注目。

而且,從大人們事後的聊天談話中,我知道了大部分讓位子、和搶付帳都帶著一絲的虛假;因為真正把上位讓給別人、或搶到帳單要付錢的時候,當事人多有抱怨的。

在羅馬帝國、教會初期時代也是一個講求餐宴中座位的次序。因為這個次序不但反應了同一桌客人的社會次序;也是藉著以此來巴結權貴、為自己求好處的機會。

被請客人們雖然在彼此之間有爭座位尊貴次序的考量,但主人更有他藉晏客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初衷。所以,在餐桌上主人雖然不放名牌,但如果座位次序與他想要的差太遠、他是有權力要求重新調整的。

這就是主耶穌講這個比喻的背景:當大家都在想辦法選靠上座的位置時,自己不要先太主動的往前面坐;因為你還不知道同桌的客人還有誰。

如果自己先搶了首位、後來又被請到小位去了,不但是羞慚的掛不著臉;還會被同桌的瞧不起,對將來的仕途有很負面的影響。

主耶穌在末了把這個比喻的精義告訴我們了:「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那真正有權力排位置、叫人昇高或降低的是神;一個人為自己爭高位,他將來在審判的時候「必」被神降為卑;這是主耶穌的應許、決對逃不過的。

所以,重要的是我與神的關係、而不是我在人群中的排行。

這個道理很容易懂、實踐起來卻不是這麼容易;除非常常享受在神的恩典中、否則世界上的名利很快的就虜走了我們的心。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1-6

7/8/2019 星期一

「他們卻不言語。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便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牠上來呢。他們不能對答這話。」 (路加福音 14:4-6)

一個人為什麼會對某一件事做那樣的選擇?如果要分析其中原因的話、應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不僅是當時的環境情景、時間空間,連他以往的經歷、所受的教育…都有關。

因此,在這些認定的困難下,要求一個簡單「是、或不是」的答案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這從美國陪審團的職責就可以看得出來:十多位的陪審團成員,是從上百位被徵召的候選人選出來的;他們要放下自己的工作,經過控告及辯護兩方律師翻來復去的爭論;所要回答的、只是一個非常簡短的答案 — 被告人是有罪、還是無罪?

同樣的,雖然我們今天並不是很看重安息日的規舉;但對兩千多年的猶太人來說,守安息日是摩西律法中做得到、或做不到的最明顯的誡命。因此,普通人最容易掉以輕心犯的誡命就是安息日,最容易被別人捉到把柄的罪也是犯了安息日。

在路加福音福音14:1-6中,耶穌因為安息日與猶太人所引起的衝突、這已經是第三次了。前兩次(6:6-11; 13:10-17) 是猶太人先為守安息曰向耶穌責難,但這一次主耶穌卻是主動的問法利賽人和律法師有關安息曰的問題:「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在專門研究摩西律法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眼裡,怎麼樣守安息日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勉強他們以一個是、或不是來回答,是很困難的事;他們的無言以對、是可以了解的。

但主耶穌是安息日的主,由祂來解釋安息日該是最原始、最正確的了。衪在給答案之前就先用行動來表示了:「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接著,祂又問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這個問題:「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牠上來呢?」他們不能對答這話。

因為,驢或牛是屬一個人的財產,掉在井裡、牠可能會走不出來,甚至受傷;都是主人的損失,所以,立時拉牠上來是個最自然的反應。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一個人用什麼角度來看這一個患水臌的人?主耶穌以大牧者的身份來看這個人的需要、而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以考試官來審查這個人的行為。

主耶穌主動醫治他、把他在安息日求醫的責任免掉了;醫治他是成全他在安息日所需要病得醫治的安息、這是從神而來的安息。

主耶穌並不是要帶來一場革命鬥爭、而是要成就律法的原意。許多人看起來極其複雜的事情、在衪眼裡卻非常簡單:是、或不是?

我們對真理的執著是不是也該回到那問題的原點:是、或不是?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3:31-35

7/7/2019 星期天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路加福音 13:34)

人的感情雖然大部分都與他所接觸到的人、或事有關,但也有許多時候是與一個特定的地方相連的。

對中國人來說,家鄉就是一個值得一輩子眷戀的地方。因為那裡不僅是我們出生長大、許多甜美回憶的地方,那更代表了我們的根和生命的歸屬。

耶路撒冷對猶太人也有特別的意義:那是聖城,聖殿的所在、神人相交的地方、神對選民的賜福保守、也是民族的代表。

對主耶穌來說,耶路撒冷更是代表衪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是衪順服父神的旨意、為罪人上十字架的地方。所以,聖經上每次提到耶穌往耶路撒冷去(13:22) 的時候,都有它特殊的含意。

就在那個時候,有幾個法利賽人來勸耶穌:「離開這裡去罷,因為希律想要殺你。」(13:31)

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耶穌的好處、暫時避一下風頭;但他們心裡是不是擔心主耶穌到了聖城之後,可能就會直接挑戰當時的文士、法利賽人、和祭司長這些即有的宗教領袖,而產生了更大的亂子呢?

主耶穌當然不會被他們說動、反而為他們剛硬的心嘆息:「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

這裡的耶路撒冷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地名而己,而是整個猶太民族、更是那些拒絕主耶穌與福音的猶太人;當然包括這幾位法利賽人。

福音是主耶穌帶來的,而福音的福只有那些願意的人能夠享受得到;「只是你們不願意」是主耶穌對拒絕衪的猶太人的感嘆。

今天我們也都有心裡懸念的地方,可能是老家、也可能是現在居住的城市;但我們怎麼表達對這些地方的感情呢?

只希望「不願意」的人可以少一點,因為這是極關緊要的永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