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5:3-7

7/16/2019 星期二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 (路加福音 15:4,5)

投資報酬率是現代人很熟悉的觀念。尤其在美國的教育體系當中、從小就會教孩子們怎麼去理財、投資。

記得我的女兒在小學四年級一開學的時候,老師就要每一位小朋友用假設有的一百元美金、放在不同的投資或儲畜的項目裡;在學期結束的時候、再讓小朋友們計算投資的報酬。

在這項投資競賽的前幾名,除了得老師發的獎狀外、還要得獎的向全班報告他投資的策略、和所學到的功課。

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中的三個比喻、卻向我們所接受的投資原則發出了挑戰。

在這第一個失羊的比喻中,為什麼這個牧羊人會把那九十九隻羊冒著被野生動物攻擊、走散的危險,把他們留在曠野,而去花時間精力找那一隻迷失的羊呢?

照投資報酬率的原則,為百分之一的損失、去冒那餘下百分之九十九的險是個不合理的選擇。

然而主耶穌不僅是自己這麼想,也要求凡來聽祂說比喻的人這麼想:「你們中間誰…不把…?」

為什麼主耶穌可以這樣要求呢?我想答案就在接下來的一句話:「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

主耶穌連那找不著的可能性都不給我們;可見得這位牧羊人找這隻迷失羊的心是多麼的迫切:找不到不是一個選擇、他不到黃河心不死。

另外,他不「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更是「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罷!」(15:6)

這表明了他對這隻迷失羊的感覺己經有超過羊原有的市場經濟價值了!一個人對他所最鍾愛的、不是可以用市場價格來衡量的。

原來,這就是天父尋找迷失人在罪中的心態:「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15:7)

試想:你我都曾是那隻迷失的羊;那今天我們這些留牧人身邊的人、在又該拿什麼心態來看天父正在找的那一隻迷失的羊呢?這不是算術、概率、或投資報酬的問題、而是價值觀的問題。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5:1,2

7/15/2019 星期一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喫飯。」 (路加福音 15:1,2)

近幾年當中,我們教會有好幾次有機會為眾教會服務、提供灣區研經培靈會的場地,在其中也有一些觀察:除了本教會以外,其他人來的多少與講員的知名度有很大的關係、與講題、經文和信息內容倒是關聯少。

要論講道知名度的話,歷史上因該沒有人能比得上主耶穌:衪的道簡潔易懂、深入淺出、得人喜愛;同時祂說話帶有權柄、又能扎入人心、改變人的生命。所以,我們如果用「又愛又怕」來形容當時人對聽祂講道的心態的話、應該是相差不遠的。

路加福音十五章中大家最熟悉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發生的事:「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

在聽道的眾人中,路加先提起了稅吏和罪人;我們今天都知道:其實所有的人都是罪人、但路加要在前面加上稅吏這一個特別的群體、因為稅吏是當時大家公認的大罪人。

接下來又提到了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顯然也是被主耶穌的道吸引來的、在聽道的眾人當中。然而,他們聽道的心一開始就被外面的情況岔開了:這個人(主耶穌)接待罪人(稅吏)、又同他們喫飯!

他們在眾人面前不講、卻在私下議論;這不僅讓他們分心、也使他們因先入為主的印象防疑了他們專心聽接下來的道。事實上,路加福音十五章這接下來的三個比喻都是為他們說的。

今天、我們聽道時也難免會一看講員的知名度、被他的衣著、舉止、身體語言…所影響;雖然不見得到彼此私下議論的程度、但這同樣的、也影響到我們對之後聽道的專心、及領會的程度。

巴不得我們可以跳過這些障礙,存著單純、謙虛、領受的心來聽每一次的道。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34,35

7/14/2019 星期天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路加福音 14:33)

在「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14:27) 、及「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14:33) 這兩個嚴肅的警告後,主耶穌用一個更嚴重的比喻來做為這一個段落的總結:「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

這就是說:作主門徒的代價不但高、一個跟隨主的人也要有長久付上這麼高代價的心理準備;因為鹽放在鹽罐子裡、是隨時要被拿出來用的。

古時候的練鹽技術不好、也有不少的鹽是從鹽礦中挖出來,而不是由海水曬出來的;因比,久而久之鹽味就漸漸淡掉;其他雜質的腥臭味就愈變愈顯著、就不能拿來做調味料了!

然而,要怎麼樣處理這種失了鹽味的鹽卻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用在田裡會影響到土地的酸鹼性、影響糚傢的生長;而堆在糞裡也不行,因為糞堆是農作物的肥料,這些鹽的癈料也會污染了糞堆的可用性。

一個人也許可以一時興奮的要跟隨主耶穌、他也願意撇下一切所有的作主門徒;但是他沒有耐性,過了沒多久、當時的衝勁和新鮮感就漸漸淡去。主耶穌對於這些人的評語是:一無所用也是一無所是 — 「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比那些一開始就不跟隨主耶穌的人還要沒用!

雖然這種話很難聽進去,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主耶穌接下來馬上就加了一句「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今天,人都是很會精打細算的;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也不時的在調整我們生活的步調。在教會也看到過不少認真追求的弟兄弟姊妹、過一陣子就鬆了那口氣、再過一段時間連他人影都看不到了。一方面覺得好可惜、另一方面又覺得主耶穌講的話實在是真實。

但願你和我永遠不是「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的那一類。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28-33

7/13/2019 星期六

「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路加福音 14:33)

主耶穌對作衪門徒的要求很高:「人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14:26)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一個人必需要忽略他的親人、恨自已、甚至厭惡自己的生命到以做殉道者為目標的程度呢?

這對今天的基督徒是個很不可思議的觀念,但在基督教歷史中,的確不乏有這樣去想的、甚至這麼去做的人。

這個問題的解答,可能還是在主耶穌自己馬上接下來說的話。在相似的兩個句子:「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14:27) 、及「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14:33) 當中,夾了兩個簡短的比喻。

因此,我們可以相當有把握的說,這兩個比喻是用來解釋14:26,27,33三處所提到「不能作我的門徒」的意思。

但這兩個比喻也不是容易解釋的,那蓋樓的、及出兵打仗的是指我們呢?還是主耶穌呢?

如果是指主耶穌,那就是強調衪的揀選:衪要蓋的樓是高的、衪要舉的戰是激烈的,所以祂對門徒的要求很高。

如果是指我們,那就是強調在衪的呼召下、我們的揀選是什麼?我們得先知道要跟隨主耶穌的代價、再來做一個慎思明辨的決定,否則半路後悔就來不及了。

從蓋樓的背景來看,這樓並不是人要住的樓房,而是一個高高的觀察站、為了是防止外人的騷擾的。這與後面舉兵的例子相似,這位王並不是要侵略他國,而是想要抵抗率大軍來進改的敵人。

所以,這兩個比喻共通點是防禦、不是侵略。事實上,聖經上所講的屬靈爭戰都是防禦性的(弗6:10-17)。

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要強調的是我們的選擇:選擇做主耶穌的門徒要付上代價,而且是很高的代價;但因為害怕付代價的人,他將遇到的困難是更大的!(13:24-30)

今天我們做主門徒雖然不至於要付上做殉道者的代價,但要靠自己來對付罪、和世界的引誘要付出的代價更大;這樣看來,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了。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4:25-27

7/12/2019 星期五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路加福音 14:26,27)

路加福音14章是從一個在法利賽人家中吃飯的私人場合(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去喫, 14:1)、轉到另一個公眾的場合(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 14:25) 。

這兩個記載是有很明顯的差異,不僅是地點(室內、室外) ,和場合不同;連主耶穌教訓的內容也是有強烈的對比:前面是請客吃飯,後面馬上接著的是嚴肅的警告與要求;似乎主耶穌是在邀請之後、馬上就有強烈的拒絕。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兩件事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自我認定:如果請客吃飯的目的是在巴結權貴的話;那一個人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也是他自我認定及安全感的最根本體認的來源。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是天經正意的事,請客吃飯是為了結交朋友、到時候有人可以助我一臂之力。然而,這也不是完全的可靠。

然而,我還是有一個最後的倚靠 –就是我的 家人,即算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反對我;但至少我有家裡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會相信我、幫助我。

但主耶穌說,做主門徒是需要付上代價的,這個最基本的代價就是把我們生活的重心轉移到祂的身上、改變我們的價值觀、更新我們安全感的來源;甚至最親近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成為了我們跟隨主的攔阻的時候,我們也得知道要如何的取捨。

然而,當一個人願意花這麼樣的代價跟從主耶穌的時候,他的滿足是完全的,那是遠遠的超過社會對他的肯定、親友對他的關心與保護可以帶來的喜樂。這從歷史上的聖徒、身邊弟兄弟姊妹的見證、甚至自己親身的體驗都可以證實的。

這不是主耶穌的要求太高;而是我們是否能信靠順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