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4:21-34

12/31/2018 星期一 馬可福音4:21-34

「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麼。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馬可福音4:21-23)

不論是自己的靈修、或在為帶查經、教主日學事奉時,每一次讀到了、或讀懂了主耶穌的比喻,都難免興奮的拍案叫絕!

因為主耶穌總是用淺顯的比喻、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不但如此,祂的話大有能力,世世代代不知道改變了多少人。

馬可福音 4:22,23這兩節簡短的比喻,就把真正的信仰果放帶出來了:敬虔的信仰生活一定會帶來確實的生活轉變。

生活轉變一定會影響身邊的人,他的見證是實在、而不勉強的。

反之,一個存著私心,把信仰藏在自己的私生活裡面,信耶穌只為了自己的益處;而不願意冒著觸犯別人 (在新約時代是身家性命、在今天是時代潮流) 的危險,公開自己的信仰,他的努力是白費的!

因為:在燈光下「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主耶穌就是光,有主耶穌生命的人是掩藏不住的。

故意要掩藏的人,反而會把自己想隱瞞的事顯露出來:或者是因他的光太亮了、無法被掩藏;或者他根本沒有主耶穌的生命,欲蓋彌彰,神遲早會把這真像顯明出來。

這是個這麼重要原則,主耶穌不辭再三的提醒我們:「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很特別的是:這裡的耳是單數的。主是不是說:只要我們有一隻好耳朵,就應當聽的清清楚楚了!

奇怪的是:從新約時代到今天,照主耶穌的標準,真正能聽進去的人不多!

心平氣和的說:今天會聽道的人、並不見得比會講道的人要多出很多。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我聽得到主的聲音嗎?我的耳朵到那裡去了?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4:1-20

12/30/2018 星期日 馬可福音4:1-20

「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馬可福音4:11,12)

聖經的確是一本奇妙的書 – 除了許多從別人聽來有關聖經的故事外、我自己就親眼見過這些事:不識字的老媽媽,但她可以津津有味的唸聖經、卻看不懂報紙;知名大學的教授,平常是一目十行的博覽群籍、卻看不懂聖經。

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可能主耶穌會用祂自己的話回答:「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

原來聖經所寫的、和主耶穌所講的,都是神國的奧秘;這奧秘不是深奧到只有最聰明的人才能懂,而是從前是被隱藏了、但現在被打開的事。

這奧秘不是人能靠自己的聰明材智可以解開、而是需要去聽、去看、去領會的。

如果一個人不存謙卑的心尋求、他聽到的只是一些聲音,他看到的只是白紙上的黑字;聽、但不知道講的是什麼?看、但不知道寫的是什麼?

所以,門徒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除了神有極大的恩典、帶來了不可抗拒的呼召之外;人還有那自己要付上的責任:那是憑著信心來接受、帶著謙卑去順服。

這時,主的聲音就有了意義、神的話語就成為生命,這是活潑、喜樂、自然、而且會成長的。

那麼為什麼有人就偏偏的站在這恩典的門外呢?主耶穌對這個問題也給我們答案(4:15-19):

(1) 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
(2) 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3) 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這可能是撒但的工作、或者是環境的逼迫;但自己的選擇更是最常見的原因: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別樣的私慾。

所以,不能只怪撒但、和環境使自己屬靈的味口打不開;追求世界的名聲、錢財,想滿足自己的享樂、私慾是我們今天不長進的最大原因。

「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是的,這解決之道太簡單了、以致於我們無法相信 – 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難怪這前面有「恐怕」這兩個字;太多人就停留這在恐怕之前、難怪我們生命的成長是這麼困難。

其實,主豈不一直在等我們回轉過來嗎?赦免的門豈不至今一直還開著嗎?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3:20-35

12/29/2018 星期六 馬可福音3:20-35

「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馬可福音3:33-35)

信仰基督的根基、和內容可說都是恢復、和建立神和人的關係。

所以,我們也喜歡用各種詞彙來表示自已與基督的關係:跟隨耶穌、順服基督、與神同行、仰望耶穌、討主喜悅、耶穌是我最親蜜的朋友…。

在這些的詞彙當中,除了表明我們與主的親蜜外,也含有不少這個意思:我們做了這些事,來表明自己的確是與主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然而,當專注在「該怎麼樣的做好?」這個問題時,我們就有一個用自己的尺度來衡量自已屬靈光景的危險。

因為,一個一直在測量自己屬靈脈搏的人;他再也無法聽到其他的聲音了;困而就再也聽不到他原來想要的:神要與他說的話、和神對他的要求了。

一心想要做一個好的屬靈人,很容易沈浸在各種不同的方法、節目、秘訣當中;這就反而阻遏了他與基督的親近、更有困難聽到主的聲音、不能確定主在他身上的旨意了。

一個開放、真誠、有勇氣去改變自己先設主見的人,才可能靈活的聽到主的聲音、明白主在他身上的旨意。

從一心想去做一個好基督徒,到真正願意、也有那個能力去遵行神的旨意,還是有一段路要走、有一些心態得改。

所以,讓我們從「我怎樣才能變好?」、和「我怎樣才能做好?」這些問題中走出來。我們該問的問是「什麼是神的旨意?」、「有什麼事攔阻了我遵行神的旨意?」。

在尋求遵行神的旨意中,我得願意冒著這個危險:從我自己世界裡的舒適、和安全感裡走出來。

然而,在遵行神的旨意當中,我發現再沒有別的方法,比遵行祂的旨意給我更大的滿足與安全感。

這才是跟隨耶穌、順服基督、與神同行、仰望耶穌、討主喜悅、耶穌是我最親蜜的朋友…的真義。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3:13-19

12/28/2018 星期五 馬可福音3:13-19

「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 (馬可福音3:13-15)

除了主耶穌自己的言行之、外門徒是四本福音書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今天,做主門徒也是許多教會強調的事工。

那什麼是門徒?他們與主耶穌的關係如何?他們有什麼任務?他們要做什麼?

在馬可福音中,門徒一字是從耶穌呼召馬太(就是2:14的利未) 開始的。耶穌在馬太家坐席吃飯的時候、同桌跟隨耶穌的那些人被稱為門徒。

可見得門徒是被主召的人、是跟隨耶穌的人、是與隨耶穌同行、同吃飯的人。

在3:13講的就更清楚了:「耶穌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

「耶穌隨自己的意思」:他不需要徵求參謀的意見,「他們便來到他那裡」他不需要等待他們的同意。

這表示耶穌的呼召是有能力的、是不可抗拒的;從另一方面門徒的角度來看,主耶穌的呼召也是吸引人的。

因為耶穌是主、是王;今天,我們之所以是主的門徒、也是同樣的因為衪那即不可抗拒、又吸引人的恩典。

那門徒要做的是什麼?與主的關係如何?「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常常和耶穌同在、長時間保持近距離,為著是跟隨衪、聽衪、看衪、學衪;這是改變生命的起點、也是過程,一直到像祂、那是必然的結果。

像耶穌是為什麼呢?因為要接受、承擔主給的任務:「要差他們去傳道」,傳道不僅是耶穌來到世界的使命、不僅是牧師、傳道人的責任;也是今天每一位做主門徒的必須去做的。

主耶穌交待了任務之後,馬上就賦予門徒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他們的使命:「給他們權柄趕鬼」。這權柄不是為了顯示門徒的榮耀,而是為著能有效的傳道。

看起來門徒的定義是非常簡潔清晰的;這與我們印象中的門徒有多少差距呢?

我是主門徒嗎?我能做主門徒嗎?我能不做主門徒嗎?

— 2018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3:1-12

12/27/2018 星期四 馬可福音3:1-12

「又問眾人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他們都不作聲。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法利賽人出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 (馬可福音3:4-6)

行善事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去做的;但真正能去常行善事的人卻不是很多。

可能是心裡願意,環境、與機會卻不能合作。

因為,當一個需要行善的環境來到時,從來不是我們心裡想要的場合。

雖然在學校、在教會學了很多可以幫助人的知識和技巧,但事情真正來的時候卻常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世上的事,總是比書上寫的要複雜;我們遇到的事多是在灰色地帶、而不是那麼的黑白分明。

解決的方法總是比自己學到的要困難一點;我們的適應力不但要強,而且要準備全人全身的參與,不是做完了,就可以拍拍手走開了。

然而,就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原是耶穌的追隨者;明知這中間的複雜、和深入的參與,我們還願意投身在其中。

法利賽人、同希律一黨的人也知道該行善事;但他們在等那完美的行善時機。

耶穌來了,把該行的善在不方便的時候行了出來;這就震動了他們的自義、讓他們容不下與耶穌在同一個天地之中。

耶穌為了行善,自願的走向犧牲自己生命的道路;我們所行的善、所付的代價永遠比不上祂。

然而,正是因為耶穌的榜樣,行善對我們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而是具體又實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