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8:27-33

1/16/2019 星期三 馬可福音8:27-33

「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馬可福音 8:29,33)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讀到了很多改變歷史的偉人,這些偉人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敬仰對象。

同時,每一個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這些英雄是我們心儀已久的模仿對象。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很容易把一些人理想化了;讓這些人在我們心中比真實的他們還要大得多。

如此,我們就美化了心中的英雄;加深了我們對這些人的希望、和幻想。

對於在信心中的偉人,我們也難以避免這種陷井。

然而,他們也像我們一樣:一方面是滿有潛力、能為神重用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充滿了脆弱的人性、不時為自我利益打算的人。

使徒彼得是主耶穌第一個啟示教會真理的人。這是由於他能在信心裡最先認識主耶穌的身份;他是令我們羨慕的。

在聖經中,馬上就忠實的記載了他的軟弱、及主耶穌當面的斥責。

使徒彼得就像我們中間的任何人一樣:神國的來臨、教會的建立,不是靠人的聰明、勇敢、或偉大;而是因為我們有個信心、和勇氣來接受主耶穌的宣告:祂是基督。

而且,我們相信、也願意認真的照主耶穌的教導,來過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偉人難免是被限制在持著他主觀偉人的想像裡。

只有在對主耶穌的信靠中、支取從主耶穌的救贖中所帶出來的能力是無限量的。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8:22-26

1/15/2019 星期二 馬可福音8:22-26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馬可福音 8:23-25)

現今的醫葯發達,許多難治的病都有了新的攻略方案。但是,在醫治之前、醫生只能跟病人講:這種療法的治愈率目前是百分之多少,因為醫生也沒有完全的把握。

即使治愈的定義也隨病的種類有所不同,有些困難的病只要在三、五年之內不復發就算治好了。

主耶穌的醫治卻是完全的:這位瞎子得蒙耶穌的醫治,但他開始看時、卻把人看成可以行走的樹木。這是他看不清楚呢?還是不知道人長的是什麼樣子呢?都有可能吧。

就像我們一旦信主,心靈的眼睛好像張開了,從前沒興趣、看不懂的經文突然有些明白了;但也常常是人云亦云、不能分辦。

這一直要等到主耶穌按手在他眼睛上後,他才能定睛看、復原了眼睛原來該有的清楚。

今天我們心靈的眼睛在信靠主後、也是被打開了;但看到的是清清楚楚的真理嗎?還是模模糊糊的一些概念而已?

除非一個人順服在聖靈的恩膏中,順服、認真的追求靈性的長進,主很難能按手在他眼睛上、讓他樣樣都看得清楚。

這就是保羅的禱告:「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他,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弗1:17-21)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8:14-21

1/14/2019 星期一 馬可福音8:14-21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麼?你們的心還是愚頑麼?你們有眼睛、看不見麼?有耳朵、聽不見麼?也不記得麼?…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麼?」 (馬可福音 8:17,18,21)

初讀福音書的人、應該會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門徒的愚頑和遲頓。為什麼他們跟隨耶穌那麼久了、還是不認識耶穌,常常遭到耶穌的斥責。

尤其是馬可福音8章中耶穌一連串的執問:「你們還不明白麼?有眼睛、看不見麼?有耳朵、聽不見麼?」、氣勢強勁的令人喘不過氣來!

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很容易的把自己放在這些情景之外;一方面認為門徒的確是遲頓的該罵、同時也覺得耶穌實在罵的好。

但仔細想一想,這些福音書都是門徒、或門徒的貼身人士寫下來的;所以,我們也該問一問這個問題:為什麼門徒要把自己這些不光榮的事詳細又重復(4:40, 6:52, 8:17) 的記載下來呢?

顯然的,這是因為聖經的讀者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要學 — 那就是要清楚的認識我們信心的對象就是耶穌基督、衪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生命的糧,而這些在信心中的認識是要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

第四章的風浪是要我們知道:主耶穌的同在就是平安的保障,而不要看外在的環境;第六章的風浪是要我們知道:主耶穌的分餅表示祂是我們生活的供應者;第八章的分餅是要我們知道:主耶穌的供應可以使我們能分別屬靈的真偽。

從這些原則來看,我們必需承認:今天的我們並不見得比當時的門徒好多少!

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是懼怕人生的風浪呢?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是擔心工作的穩定呢?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是分不清楚沖了水的福音呢?

巴不得我們都能把主耶穌的話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讓我們有眼睛可以看得見耶穌;有耳朵可以聽得見麼耶穌;有心有靈可以辨別真理。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8:1-13

1/13/2019 星期日 馬可福音8:1-13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馬可福音 8:11,12)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哲學家休謨(Hume)在1738年發表了「人性的論述」(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他強調大自然的規律性是人的理性可以了解的,因此,人應該拒絕神蹟的可能性。

這個說法影響了以後的神學家,甚至打開了自由派基督教教義的大門。

其實,人不需要等休謨的論點;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法利賽人就己經向耶穌提出同樣的問題:「求你從天上顯個神蹟給我們看」。

休謨否認人不能用理性解釋的事,所以不接受神蹟。

法利賽人更進一步:他們明明看到了神蹟,但是他們同樣的不能接受神蹟。

所以,他們很巧妙的在心裡先設了定論:神蹟有兩種,一種是天上的神蹟、另一種是地上的神蹟;而且,他們是分辮天上、或地上神蹟的審判官。

當我們還在努力想應該怎麼回答休謨時,不妨先回到聖經裡來找答案。

還好,耶穌替我們回答了:「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這不是耶穌迴避一個正面的答案,而是祂為人心裡的鋼硬難過;因為前文說到了:「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8:12)。

事實上,馬太福音有更詳細的記載:「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太16:4)。

感謝主!我們今天懂得耶穌的話:就像約拿三天三夜在大魚的肚子裡後、又回到了地面上;耶穌也要上十字架受死,三天以後復活。

如果別的神蹟難以相信,至少耶穌受死復活這個神蹟是無可置疑的。

如果別的神蹟是地上的神蹟,至少耶穌受死復活這個神蹟稱得上是從天上來的神蹟。

歷代來有多少人曾經努力的想證明,耶穌受死復活是個神話;但是沒有人成功、現在也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是什麼。

然而,耶穌受死復活清楚仔細地記載在聖經裡;而且耶穌復活的能力、世世代代在無數基督徒生命上的改變得到了證實。

我們這個世代倒底是什麼世代呢?

休謨的啟蒙運動消失了、理性世代不再流行了、現代主義也不再檯面上了、後現代主義的壽命也將不久了…。

讓我們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把不變的真理活出來;這是一個從天上來的神蹟:我們生命大大改變的神蹟!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7: 31-37

1/12/2019 星期六 馬可福音31-37

「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作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吧也叫他們說話。」 (馬可福音 7:37)

一個人的個性、氣質,不僅決定在他天生的性向、也與他生長的環境很有關係。

然而,當一個人性向、環境都被決定了以後,他的個性、和氣質並不是改變不了的。

心理學家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分析做得非常仔細;這對我們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很有幫助。

但是,如果只是停在分析、了解的層面上,不見得對問題的解決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反而使人容易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就如生長環境對人的影響: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是塑造一個人個性的重要因素。

這是個已經被證實的論點。但是,專家們並沒有提出一個有效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從原生家庭的桎梏中走出來。

所以,人就依著自己的罪性,名正言順的把很多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

然而,聖經給我們了一條出路:那就是遇見耶穌。

不可否認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困難的日子常在眼前。它攪擾我們、使我們憂慮;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一個深厚的傷痕、長久不能消去。

有些是我們自己的錯,但是也有很多的是我們外在的環境、甚至是別人有意的傷害。

我們可以怪罪於環境、指向別人、甚至自怨自責;但都解決不了問題。

只當有一天我們可以謙卑的來到耶穌的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甚至為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來感謝神;我們才有被治癒的希望。

因為,耶穌「他所作的事都好」(7:37);這是當日旁觀者的結論。

困難驅使我們抱怨,抱怨使我們懷疑神的愛;只有當認清了生命的本質後,我們才能不懼怕地正面去迎接難處;從當中學到順服和信靠的智慧。

耶穌在猶太人中醫好了聾子、啞吧(7:31-36);祂也不拒絕外邦婦人的懇求(7:24-30);祂所作的事都好。

今天,我們可以不必去追究原生家庭、也可以跨過現在的困境;重要的是要來到耶穌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