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7:24-30

1/11/2019 星期五 馬可福音7:24-30

「耶穌對他說、讓兒女們先喫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婦人回答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耶穌對他說、因這句話、你回去罷,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馬可福音 7:27-29)

改革宗教義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是「無可抗拒的恩典」;而神的這恩典所施與的對象卻是「全然墮落的人」。

即然神的恩典是人無可抗拒的、人的墮落也是全然的,那麼、人還剩下有什麼可以做的呢?在救恩方面、人還剩下什麼責任和代價呢?

是的,在救恩上,人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可以為自己的得救付出任何的代價;但是,人還有一份接受救恩的責任、那是別人無法為他代替的,這就是他的信。

然而,人的信心也是神全然的恩典。因為從起初信心的幼苗、到信心的經歷、以及信心的成長,都是神主動及積極參與的果效。

這在推羅西頓的婦人身上就看的出來:她來求耶穌醫治被污鬼附的女兒的原因是「聽見耶穌的事」(7:25) ,那是聽見、而不是親身的經歷。

她俯伏在耶穌腳前懇求醫治時,是基於別人的見證、那是一個信心的幼苗。

現在她親眼見到了耶穌、那是一個經歷信心的開始,耶穌要給她的,不只是病的醫治、更是一個信心的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什麼耶穌起初是這麼為難她:「讓兒女們先喫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

所以,接下來她受耶穌稱許的回答:「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可以說是她被耶穌引導的信心開始生根成長了。

從耶穌到處醫治、傳道的言行來看,主醫治她女兒的願意應該老早就有了;但是,主更願看得到的是她信心的經歷與成長。

今天,我們也巴不得神早一點行神蹟奇事、把我們眼前的困難早一點挪去;但是,主卻不是每一次都立刻應許了我們的禱告。

是不是主耶穌對我們、也像祂對推羅西頓的婦人一樣,祂知道我們的信心是值得的、是可以經得起考驗的,祂要我們有更多、更深信心的經歷。

你我的責任、也是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信心中全然的順服。

因為這無可抗拒恩典的作用、只能彰顯在堅持的順服、信心的接受中。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7:14-23

1/10/2019 星期四 馬可福音7:14-23

「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纔能污穢人。」 (馬可福音 7:15,19,20)

一粒種子可以發芽成為一顆大樹,這生命的成長雖然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但同時也需要合適的環境、它才可以啓動這整個的過程。

對人來說,能夠長大成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 就是學習。

中國人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習,從孟母三遷到今天的課後輔導、都是為了給子女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機會。

可惜的是:我們經常就只停在這裡了– 這些學習是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技能和知識,對他的獨立生活、賺錢能力都有幫助;可是在他的道德人品、或安身立命的價值觀上,並不見得會有直接的影響力。

聖經的教導是更深一步的學習:技能和知識可以使人在經濟方面有更好向上的機會、卻無法改變他的品格和由其所生發的行為。

所以一個在社會上有身份、地位、和權勢的人,也可以是一個易怒、暴燥、自大;或憂鬱、沒有安全感、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共處的人。

這就是心的問題,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一個人之所以動怒,不是因為環境的剌激,而是那怒氣早己在心裡,只是一直在找適合的機會發出;一個人之所以憂鬱,不是因為環境的不順,而是那安全感的缺乏早己在心裡,只是一直在找適合的環境發表。

那麼要如何的去學習正確的心呢?答案很簡單 — 就是「要聽耶穌的話、也要明白」(7:14)。

這是主對眾人說的,表示它的普偏性,這是生命成長的原則,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一樣的。

一個人無論在言語或行動上出了問題,它的根源都在心 — 口裡罵人的髒話是因為心裡的污穢;動手傷害人的暴力是源於心裡的仇恨。

所以,一切改變行為的技巧只是在傷口上貼的膏藥、並不能解決內部真正的問題。

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同樣的,從外面進去的也不能使人變好。

外面出來的,是裡面有什麼的指標:「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6-18)

如果我們可以為子女們有個好的學習環境與機會、付上這麼大的代價,豈不應該為他們、也為自己付上更多的心和力在改變內心的學習上?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7:1-13

1/9/2019 星期三 馬可福音7:1-13

「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馬可福音 7:8,9)

主耶穌來到了世界,不僅使門徒的生命更新了,也使世上的歷史、和政權的走向更改了;但更不尋常的是衪向宗教的體制挑戰、逼著自認敬虔的人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

不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主耶穌帶來的真是個澈底的革命。

尤其對當時自以為是的法利賽人、主耶穌對他們的斥責是毫不留情的。直到今天,我們在聖經的字裡行間、都還能感覺到那種強而有力的言論。

「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7:8) ,這己經非常清楚的指責了;但主耶穌似乎對於這種行為的不齒、再也不能忍受了,用誠然開始、又重覆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話:「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7:9,13)。

如果今天我們束手旁觀「我所當奉給父母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就不再奉養父母」,認為那些用屬靈的外表來逃避自已的責任、是我們萬萬不可能會去做的事情;而不知不覺的總把自已放在擁有真理的一方、也同樣是一件可怕的事。

其實,在為不惜以任何手段、來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上,或以自己的背景習慣、來指責跟我不一樣人的所行所為,是今天的常態;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與社會大眾並沒有很大的不同。

屢屢聽到有人用「遊戲規則」來解釋他在不同環境下、所做不同選擇的解釋:職場有職場的遊戲規則、家庭有家中的遊戲規則、教會有教會的遊戲規則;只要照著遊戲規則的常規做、就可以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了。

可是,主耶穌要我們用神的話來檢視我們的內心、用神的誡命來檢視我們的行為,這些都不隨環境而改變的。

在一些宗教的活動上,對我們這些老基督徒、視一切都很習以為常的事,更是有它們潛在的危機:是不是每週日帶了週間沒踫過的聖經、來到教會坐在同樣的位子,就是我們敬虔的表現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6:45-56

1/8/2019 星期二 馬可福音6:45-56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馬可福音 6:45,46)

工作是動態的、禱告是靜態的;它們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然而,工作是不可少的;禱告更是不可少的。

禱告不應該被工作攔阻;但也不能只是為了禱告,而把應該做的工作放下來不顧。

沒有工作上的付出、及辛勞;禱告是空洞的。

沒有禱告的工作是憑著血氣做事,做起來不但支持不久,而且難有長遠的果效。

工作不應該佔去所有的時間、精力,使我們找不到機會靜下來禱告。

禱告也不應該是那麼的抽象,把我們的心思意念從生活的現實中完全抽離了。

即然活在這個世界,我們還是有該負的責任、和該盡的義務。

禱告不是我們逃避現實的避風港;工作也不是能夠把我們從神的面前被吸引到別處的理由。

我們的禱告不是只為了要把工作做好、做完;而因為禱告是使我們之所以可以堅持在工作上的原因。

工作而不禱告,就成了世上的活動;禱告而不工作,就成了只有敬虔的外表。

屬世的參與和敬虔的操練可以有一個妥善的協調;同樣的,工作與禱告、參與和退出、信心和行為,都是一體的兩面。

主耶穌就是我們在合協、完美的榜樣:祂可以一次給五千人吃飽,祂也要辭別了眾人、往山上去禱告。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6:30-44

1/7/2019 星期一 馬可福音6:30-4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甚麼喫。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喫罷!」 (馬可福音 6:34-37)

「做主門徒」不僅是教會強調的事工而己、相信許多的弟兄姊妹也都有這做主門徒的意願。

然而,我們大部份人把做主門徒的希望、及目的限制在自己的身上:讓我更敬虔、讓我更屬靈、讓我更愛主、讓我的生命更豐盛…。

這些想法沒有錯,而且是很值得稱讚的;但是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我們可能就失去那原來應該有的焦點了。

因為主耶穌之所以呼召門徒、是為了差遣他們出去傳道、傳揚天國的福音。所以,我們跟隨主耶穌最重要的是:學祂怎麼樣的傳揚神國的道理。

首先,是我們的心態 –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

今天,當見到了許多人的時候、我想的是什麼呢?好煩、好吵、難以呼吸?還是憐憫他們?… 我做的是什麼呢?趕緊調頭避開?還是出來迎接眾人、參與眾人?

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的眾人、在主耶穌的眼裡,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門徒也看到了眾人的需要 — 「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他們喫什麼呢?是的,物質上的需要、與屬靈上的需要都是不可少的。

但是門徒解決這個需要的方法與主耶穌不同 –「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甚麼喫」。主耶穌出來迎眾人,門徒出來散眾人;主耶穌開口教他們,門徒叫他們自己想辦法。

然而主耶穌不放過門徒 –「你們給他們喫罷」!怎麼給他們喫?還是以信心回到那賜生命飲食的主面前。

今天,在做主門徒的道路上,你和我都和當年的門徒一樣,跌跌撞撞、在生活中的挫敗中、學習做一個能供應眾人的人。

惟一的解決辦法也還是同樣的:還是以信心、回到那賜給我們生命飲食的主面前。

這就是一個豐盛的生命:不僅是為自己、也是為眾人、更是為了神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