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5:33-35

4/15/2019 星期一

「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豈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路加福音5: 34,35)

第一次知到「齋月」(Ramadan)這個名辭、是從到一位到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做事的朋友那聽來的。在那一個月之間,阿拉伯人白天不能抽煙、喝酒、吃飯…,是很不容易渡過的一段時間。

所以,這位朋友的「明星花露水」就成為送阿拉伯人的最好禮物。因為這個透明綠色香水的主要成份是酒精,那些人偷偷的喝兩口明星花露水解饞,而可以不犯齋月的戒!

其實不只伊斯蘭、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禁食的操練。於是禁食就成為一個人有高尚宗教情操的指標:常常禁食的、而且每一次禁食的期間很長的,代表了那個人是特別敬虔。

法利賽人也講究禁食,所以他們對耶穌的門徒又吃又喝、非常的看不慣,就去質問耶穌。(5:33)

耶穌給他們一個平鋪直敘的回答,但在這個回答中、也帶出來禁食的真意。原來禁食不是一個外在表現個人敬虔的指標,而是一項內在與神深交的機會。

當一個人覺得有非常強烈的渴望與神相交時,他會願意放棄身邊一切可能使他分心的事、甚至到了連生活最基本的吃喝都可以放下,這就是禁食。

從與神相交這個禁食的目的來看,禁食的人自己該先有渴慕神的意願、體會到還有更深親近神的需要、他才會去禁食。

所以,當耶穌回答:「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豈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之時,衪不僅闡述了禁食的道理,也暗示了衪就是人禁食的目的、衪就是神!

今天,一般的教會並不很強調禁食,其原因可能是認為這是:「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

然而,耶穌馬上接著說:「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今天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是:主耶穌真在我們當中嗎?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5:27-32

4/14/2019 星期天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路加福音 5:27,28)

人都喜歡多多的得到神的祝福、常常得到福音的好處。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傳福音時常對別人講的話。

人難免希望主耶穌在他的生命中增加一些好事,我們對接受祝福也是毫無困難的。

但是,如果主耶穌要從我們身上拿走一些習以為常的便利,我們就不見得高興的起來了。

而更不可思議的是:根據福音書的記戴,主耶穌對門徒的呼召常是深深地打斷了他們從前的生活形態,而不是為人錦上添花。

主的呼召給人一個新的關注、新的視野、及新的優先次序。

祂的呼召常震動原先深藏在我們心中的安全感,但那帶來的卻是一個新祝福的境界、及屬靈生命更上一層樓的成長。

主耶穌對利未(馬太) 的呼召雖然是這麼樣的直接、簡潔;但利未的回應是更耐人尋味:「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如果利未没有起來、跟從了耶穌;仍然坐在稅關上,跟耶穌交談幾句、向耶穌要一點祝福、求耶穌幫他解決一點眼前的難處;他的生命改變的不會太大,神可以用他的地方也不會太多。

今天,耶穌也與我的生命有了一個交接點;耶穌向我要的是什麼呢?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的反應是什麼?我锝到的又是什麼?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5:17-26

4/13/2019 星期六

「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耶穌面前、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抬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 (路加福音5:18-20)

在受浸聚會不時聽到病得醫治、找工作得蒙開路、破碎的人際關係得以修復…等等的見證。

坐在台下的我,有時也不禁為太強調這些有特殊經歷的弟兄姊妹擔憂:他們真的了解耶穌救恩所要解決的問題嗎?他們知道信的是誰?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受洗嗎?他們願意委身基督、走作主門徒道路的心志嗎?他們的見證、會使來觀禮的福音朋友們誤解了信而受洗的意義嗎?

這些疑慮、在讀了今天的經文後得到了一些舒緩。因為,這位癱子、和他的朋友們要求主耶穌醫治的心這麼的殷切,甚至到了要拆房頂、從瓦間找洞的極端情狀,都不能阻止他們的決心。

主耶穌怎麼來看這些行為呢?祂沒有斥責他們只尋求醫治、不追求真理,反而見到的是「他們的信心」。雖然這個信心是主耶穌有治好癱子的能力、不見得是罪得赦免、進入神國的確據;但在對主耶穌有限局部的了解當中、他們是有信心的,這就嬴得了主耶穌的誇獎了。

在行醫治癱子的神蹟之前,主耶穌先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可見得我們想的沒錯、主耶穌所看重的,罪得赦免比病得醫治重要得多。但無論如何,最好的結果總是一樣的:病得到了醫治、罪也得到了赦免。

再仔細思考這許多年在教會受洗的弟兄姊妹們,不論他們在受洗時對救贖的內容有多少的了解、所能講的見證是多麼的不完全,只要他們繼續認真、不懈怠的在教會這屬靈的大家庭學習、成長,到後來還是成長為一個靈性成熟的主門徒。

感謝主!這就彰顯了神的大能,不是我們任何人可以誇口、居功的。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5:12-16

4/12/2019 星期五

「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 (路加福音5:12,13)

自1995年美國北卡州浸信會的蓋瑞巧門(Gary Chapman)牧師、出版「愛的五種語言」不久之後、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行列、經久不衰。

這本書主要的內容是:人們表達愛的方法基本可以分為五種 — 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接受的禮物(Receiving gifts)、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和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

每一個人所習慣表達愛的方法不一樣;而且,每一個人所期盼得到愛的方式也不一樣。

所以,當我們要表達對他人的愛的時候,不是用我所習慣的表達方法;而是要清楚了解對方所期盼的方式、而給予對方所能接受的愛的表達方式。

這並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所以需要刻意去經營、堅持去操練的藝術。

其實,當一個人真心去愛另一個人的時候,他自然會把自己擺到對方的思維中、也會很自然的給對方所最期盼的、來滿足對方需要;不見得非要讀過蓋瑞巧門的書才知道該怎麼做。

主耶穌就是我們愛人的最好的榜樣:當這個滿身長大痲瘋的人俯伏在地、求主耶穌醫治他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被醫治的禮物。

但這大痲瘋的人還是有點心虛;他不知道主耶穌願意、還是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在自己這個眾人都瞧不起的對象。他說:「主若肯…」,言下之意是主若不肯、那也是在他以往經歷中、常常發生的事。

他所需要的不只是大痲瘋能得醫治、也是被人群接納的肯定;而這被肯定和接納的需要、比起病得醫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長大痲瘋的人是不潔淨的、常被人拒絕的、也沒有人敢去踫的。

所以,主耶穌先在醫治他(服務的行動)之前、先伸手去摸他(身體的接觸) ,然後說「我肯」(肯定的言語) ,「你潔淨了罷」(接受的禮物)。

短短的一個行動、一句話,耶穌就把對這長大痲瘋的人的愛、表現的這麼完全。

今天,你我是怎麼樣的來愛我的配偶、孩子、家人、弟兄姊妹、和鄰舍呢?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5:8-11

4/11/2019 星期四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 (路加福音5:8,9)

一個人的言語行為與他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環境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

有一天,大畫家鄭板橋到一寺院遊覽。主寺看他其貌不揚,衣著破舊,就隨便說了聲「坐」,對泡茶的說了聲「茶」。之後,主寺見鄭板橋欣賞寺內的雕刻字畫,娓娓道來,十分內行,心想他該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就改口說:「請坐」,回頭對泡茶的說:「泡茶」。

此時,來了些達官貴人,主寺笑臉相迎,十分熱情;這些貴人見鄭板橋也在座,一個個上前向他問好。

於是,主寺向貴人打探那老頭是何人,才得知是鄭板橋,不免大吃一驚;馬上變了態度,跑上前向問好,拿出紙筆,希望鄭板橋能留下墨寶,他就揮毫寫下這付對聯 :「坐、請坐、請上座;茶、泡茶、泡好茶 」。

在路加福音第五章,彼得對耶穌認識的進展、也有異曲同工之效:剛開始是被耶穌點名、要上他的船,而且要他把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彼得照著做了。

耶穌講完道之後,又要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這一回彼得就有點不耐煩了:「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是他還是勉為其難的照做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5:5)

到這個時刻,彼得對主耶穌的認識還停在夫子、老師、師父上面。

但「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5:6,7) 之時,彼得對主耶穌的認識蹴然從一般的夫子、到了掌權萬有的神了!

因而,當他同伴們在歡喜快樂的收網之時,彼得卻「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是的,當一個人真正面對面的遇見神的時候,他想到的不是可以從神那裡得著什麼好處,而是他自己是多麼的不配:一個有罪的人、是無法在神面前站得住的。

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主耶穌寶血的遮蓋,有誰能「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希4:16)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