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9:1-6

8/26/2019 星期一

「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 (路加福音19:2-4)

四十多年前讀高中的時候,國文課的內容除了課本之外、還要加上論語、四書、孔子、孟子…的選讀。在那年青氣勝的時光,讀這些古書無非是為了應付考試;對其中的大道理實在提不起太高的興趣。

這種想法在我讀到孟子齊人章的時候被改過來了;因為「…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實在是太生動、又滑稽了!

同樣的,如果我們沒把聖經中的幽默讀出來的話;可能也缺了不少讀經的樂趣呢。

稅吏是猶太人所不齒的賣國賊,如果一個稅吏己經做到了主管(稅吏長),更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

更讓人憤怒的是:這個稅吏長是個財主。財主在聖經中通常都沒有什麼好名聲,他們不但貪得無厭(12:16-21) ,進神的國也比駱駝穿針眼要難(18:24,25)。我們幾乎立刻可以聯想,他的這些錢財多半是貪污得來的。

他的身量矮,似乎與他在道德、人格操守上的缺乏相稱;他既想看看耶穌、又怕擠在眾人的前面,表示他自己知道眾人對他的印象是非常差的。

他爬上桑樹不只是要有一個好角度去看耶穌、也是為了避開大眾的注意力;到此為止,他是以一個負面的角色出現。

但耶穌卻把他放在眾人的前面、讓他成為大眾的焦點:「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此時,他的心裡是喜(被耶穌指名帶姓的注意到)、還是憂(眾怒難犯) 呢?

接下來的「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更是有幽默感的喜劇效果;主耶穌在撒該家到底是主人還是客人呢?衪怎麼能喧賓奪主、把自己邀請到別人家呢?撒該的老婆在沒預警的情況下、當天要招待主耶穌和門徒這麼多人,她的心裡又是什麼滋味呢?

這些懸疑、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不禁趕快的要往下看。誰又能說聖經不精彩呢?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8:39-43

8/25/2019 星期天

「耶穌站住、吩咐把他領過來,到了跟前、就問他說、你要我為你作甚麼,他說、主阿、我要能看見。耶穌說、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加福音19: 40-42)

有關數學的書少有能排上紐約時報的最暢銷書單中;但 Jordan Ellenberg 在2014寫的一本書「如何不被誤導 – 數學思考的力量」(How Not to Be Wrong: The Power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卻成了一時的暢銷書。

書中記載了一個軼事:一位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糸的學生、在學通了概率後,就對樂透發生了興趣。在2005年,居然就此休學、找同學合夥投資開了一家公司,專門找各地樂透獎的漏洞賺錢。

後來這個公司的營運居然很不錯、維持了許多年,還為投資人賺了上百萬的利潤;一直到被主持樂透的州政府發現後才停擺。

數學的力量的確是很大的;但是要怎麼樣使用這個力量、那就是那個人需要有智慧的時候了。

主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一個坐在路旁討飯的瞎子遇見了耶穌,他在眾人面前不停大聲的呼求主耶穌可憐他(18:39);顯然他是知道主耶穌是位大有能力的人。

主耶穌也的確是憐憫他,但在施行這個憐憫之前,主耶穌卻還直接了當的問他:「你要我為你作甚麼?」

我們不難想像,「可憐我罷!」這句話應該是這個瞎子常說的,畢竟身為一個坐在路旁討飯的人,「可憐我罷」應該是他的職業常用語。

在這個情形之下,這個瞎子最直接的回答、應該是施捨給我一點食物、零錢;讓我今天可以不餓肚子吧!

但是他的回答卻是:「主阿、我要能看見!」他要的不是解決那一時的溫飽、而是永久解決的方案:他要能看見,回到人群中、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難怪主耶穌不但醫治了他的瞎眼,又還說「你的信救了你了!」他不但成為眼睛能看見的人,也成為得著救贖的人。

接著,他「就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與神,眾人看見這事、也讚美神。」(18:43)

跟隨耶穌:就是說他實實在在的成為跟隨主的門徒;歸榮耀與神:就是說他成為一個會敬拜、又感恩的人。

眾人看見這事、也讚美神:就是他的見證把人帶到神的面前、像他一樣、也成為敬拜的人。

今天,我們也認識主耶穌的權柄和能力,但是我們怎麼樣應用這個機會呢?如果主耶穌問我們;「你要我為你作甚麼?」我們的回答又會是什麼呢?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8:35-38

8/24/2019 星期六

「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瞎子坐在路旁討飯。聽見許多人經過、就問是甚麼事。他們告訴他、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他就呼叫說、大衛的子孫耶穌阿、可憐我罷。」 (路加福音18:35-38)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旅遊的時候,在車站、或是地下人行道入口,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坐在一塊布上、手裡拿著一個牌字,上面寫的是他們的冤情;原來他們是「上訪」的。

自古以來,人沒有什麼重要的事、不會來到京城的。難怪孟子梁惠王篇的起頭,就是梁惠王劈頭問孟子的這一句話:「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難怪孟子聽見了,就好好的給梁惠王上了一課。

主耶穌和門徒也是往京城耶路撤冷去(18:31) ,但他們這一趟不只是去過愈越節;而是去得神國的(19:37-40)。

原來當年猶太君王每一年都有一個慶祝他登基的節日。

那天一早,王會換上便服下山(耶路撤冷的地勢較高) ;然後一路唱著上行之詩(詩120-134)。到達了耶路撤冷時,他的王袍也換好了,全城的人民會都歡呼快樂的迎接王的來到。

在福音書中,雖然門徒不能完全明白主耶穌這一趟上耶路撤冷之行的真正意義;但藉著一路上所發生的事,處處提醒我們這些讀聖經的人、要明白這一行程的重要性。

耶利哥就是耶路撤冷山腳下一個開始往上走的起點。主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還沒有人意料到即將要發生的大事;但有一個例外、就是這個坐在路旁討飯的瞎子。

這瞎子實在很可憐,他只聽見許多人經過、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還得問問旁邊的人。

然而,他一且知道以後,就不顧體統的大叫:「大衛的子孫耶穌阿、可憐我罷。」

雖然這個瞎子沒有受過什麼神學教育,但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大家都對「大衛的子孫」這幾個字有一些認識。原來,大衛的子孫就是舊約中、得應許成位救贖以色列那位君王。

所以,這個路旁討飯的瞎子、在情急之下,意外的成了一位真正認識主耶穌君王身分的人。他眼睛雖然瞎了、但他對主耶穌卻看得比誰都清楚!

今天我們都不是瞎眼的、也很少看到瞎眼的人;但對主耶穌的認識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祂就是神國的王,我們也是神國的子民;我們的生活會有怎麼樣的不同呢?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8:31-34

8/23/2019 星期五

「這些事門徒一樣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隱藏的、他們不曉得所說的是甚麼。」 (路加福音18:34)

孔子教學的原則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也就是說,「我讓你們看看桌子的一角,但如果你們不能想像桌子其他的三個角是什麼樣子的話;那我就不必再重復了!」

從此,中國人在學習的時候、強調舉一反三的態度;否則就太使我們的孔老夫子失望了。

由此看來,門徒在了解主耶穌要往耶路撒冷上十字架受死、三日後復活這件事上,實在是太不靈光。

主耶穌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三次(9:22,44,18:32,33)向門徒啓示祂的被殺與復活;但門徒的反應顯示了他們一點也聽不懂。

頭一次提到是祂要被宗教領袖殺害(9:22)、接下來說是被交在人手裡(9:44)、這次更是說明外邦人也參與在將主耶穌釘上十字架的行動中(18:32) 。

然而,路加福音兩次的以不明白、不曉得(18:34)、不敢問(9:45) 來描述門徒的反應。

這讓我們這些事後讀聖經的人、為門徒的遲頓著急;這不僅不是舉一反三、簡直是舉三連一都不反!

路加福音也給門徒一個台階下:他們不懂得的原因是:這意思乃是隱藏的;所以他們才不曉得所主耶穌說的是甚麼。(18:34)

但是,如果我們以第三者的冷眼來旁觀這個事件的話;我們今天要應該覺得羞愧的理由應該是比他們更多的。

因為主耶穌的受死、復活,不止是為我們這些信靠主的人贖罪而己、更是為了我們有一個復活得勝的生命。

門徒當時不曉得主耶穌所說的是甚麼、還情有可原;但今天整全的福音已經向我們解開了,再加上聖靈的內住,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舉三、而連一反也沒有!

可是看看我們軟弱的生命、經不起困難苦難的考驗、藉著別人的見證、及舒適屬靈環境才能維持的信心…也就顯示了我們比當時的門徒好不了那裡去。

我們也不曉得主耶穌所說的是甚麼,是嗎?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8:28-30

8/22/2019 星期四

「彼得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 (路加福音18:28-30)

如果一個人跟隨主耶穌就只由投資的報酬率(昨天的默想) 來看的話,今天再往下讀就不難發現他自己不但對主耶穌的認識不足、他對福音和救恩的觀念也完全錯了!

因為彼得馬上就為我們這種心態發言了:「看哪、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彼得也就是說,主啊!你自己看一看,你對那位官「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來跟隨我」的要求,我們已經完全做到了!

在這裡,彼得的「看哪!」不僅是心直口快的自誇;也是一個期盼主的誇獎和回報的舉動。

但是他忘了,那是對前文提到的官所說的、不是對彼得說的;因為每一個人在跟隨主的道路上,有不同的攔阻和盲點:對有錢官的困難、也許不是彼得的困難;但彼得不是沒有他自己的困難。

事實上,彼得的這一句話顯示了他自己也很危險的誤解了主耶穌剛才所講的話。

因為彼得在捨棄金錢上所有的自傲、與有錢人的自足一樣;很容易就成了接受主耶穌恩典的障礙。

承受神的國不是靠一個人的好行為、甚至包括了為主撇下自己一切所有的;而是像小孩子一樣完全的接受、信靠、與順服(18:17)。

當我們跟隨了主、做主的門徒時,我們已經成為主耶穌的家人(8:21);這時,既使為了主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其實我們已經享受了那在今世百倍的恩典了!

所以,永生、那位官所提的問題(18:18),並不是要到他死後才能實現的理想;而是跟隨了主後立即開始的新經驗。

彼得希望得到主為他撇下他自己所有的跟從主的獎賞;但他沒想到他已經在最大的獎賞中了:就是主的同在!

那麼,你和我現在還在求什麼呢?在捨棄自己所有的掙扎?在等待那得百倍的賞賜?還是在跟隨主中享受、安息與主的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