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7:15-19

8/6/2019 星期二

「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麼。」 (路加福音 17:17,18)

在福音書的記載中,主耶穌所行的醫治神蹟雖然不少;但一次把十個長大痳瘋的人集體同時醫好、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事件。

如果路加福音是要以算計醫治的人數來衡量神蹟的話;從17:15開始是一個出人意料的轉折。

因為路加對這十個人被治癒的集體、一個字都不再提,反而把焦點放在其中的一個人身上。

這個人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照了主耶穌的話、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之後,又主動的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17:15,16)

而且,這個人另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他是撒瑪利亞人、不是猶太人– 撒瑪利亞人是外邦人、為猶太人所看不起的。

他既是外邦人,那麼主耶穌醫治的方法 — 把身體給祭司察看 — 應該是讓他很作難的,因為猶太人的祭司不是在事奉他這個外邦人的。

然而在這些尷尬的場合中,他還是照著去做了;他大痳瘋的治癒也確實的在祭司眼中被確定了。

他信心的旅程可以到此告一個段落了;但他又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又回來在同樣的大眾場合喊叫歸榮耀與神。

另外,我們從主耶穌對整個事件的評語:「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麼。」 也可看出這段記載的中心是在人的敬拜與感恩、而不是在醫治神蹟的本身。

敬拜神是一個承受神恩典的人的自然反應、應該是不用人教的、也不用人要求他去行的,感謝神更該是人的自然回應。然而,原來因應該知道如此行的猶太人不去行、反而原來不受揀選的外邦人做到了。

這就是福音的奧妙之處:該得的沒得到、不該得的反倒得到了。

今天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自認是屬於該被神得的人、那就離福音的真理遠了。真正全人投入的敬拜和感謝,就是基於這種不配的心態;那是神所悅納的。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7:11-14

8/5/2019 星期一

「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罷。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 (路加福音 17:13,14)

在一個古典音樂組曲或歌劇裡,通常會有一個主題旋律、重覆的在不同的時間出現;但最重要的還是一頭一尾:頭是為介紹、尾是為做總結。

在福音書中也有一個重覆的主題:那就是主耶穌為人醫病趕鬼,而路加福音 1711-14就是路加福音中記載主耶穌的最後一個醫病的神蹟;所以它自然有其代表性。

17:11提到了這是主耶穌在最後一次往耶路撒冷去的半路上所發生的事。衪不久就要做完衪來到這世界最終的任務:為罪人口十字架受死;我們該不難猜想那時祂的心是何等的執意專注。

就在這個時候、這十個長大麻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在路的前面。「迎面而來」表示他們擋住了主耶穌前面的道路;這是極其不禮貌的舉動,主耶穌該有足夠的理由斥責他們在最重要的時刻擋祂的路、但是祂沒有那樣做。

其次,他們遠遠的站著、表示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長大麻瘋的是不潔的、照著律法及習俗、必須與人群保持距離。

主耶穌沒有直接醫好他們,只是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這對他們雖然意味著得有得醫治的可能,但還是令他們很擔心的一件事;萬一到時候身上的大麻瘋還在、豈不是更違犯了律法嗎?

然而,他們的信心在主耶穌的敦促下得到了成全:果然,在他們去到架司面前的時刻,他們就得到了醫治。

不僅是病得痊癒,在祭司面前得到了潔淨的認證、他們也可以再一次回到人群當中、為親人社會接受、過一個正常人該有的生活。

今天,這不也是我們信主的經歷嗎?救恩的開始是警覺到自己的不足、無法自力救濟;雖然不是很有把握,但還是遠遠的站著求主耶穌的憐恤。

我們的主就因我們這樣的小小行動、暫時放下祂心裡要想做的事來回應我們。

祂不僅醫治我們自己知道的病、還要把我們帶回一個信心的團體–教會。

這就是路加福音中有代表性的最後一個醫病、豈不也是你我經歷過的神蹟。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7:7-10

8/4/2019 星期天

「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 (路加福音 17:10)

研究所畢業後到今天、三十多年在社會工作的經歷,我從美國太空總署、直升機研究公司、到電腦軟體的啓創公司、及半導體製造公司、再進入在教會全時間事奉的職位。

回憶起來,其中工作環境最好、同仁之間合作最融恰的不是那些薪水高的高科技公司,反而是賺錢最少的一首一尾兩個地方:太空總署、及教會。

其原因不是大家把太空總署當成工作輕鬆、好儲存退休福利的政府機構;而是那些同事們大都是熱愛航空、太空的工程師。由愛好延申的使命感是他們委身的緣由;所以有那種革命感情的存在。

同在教會事奉的是一群愛主的同工,僕人領袖不是一種概念、也不是一個口號;而是這些人生命的一部分;這種工作的環境、不會因事奉忙碌使人身心疲憊的抱怨、也少有聽到為自己爭取工資福利的聲音。

在路加福音14章、主耶穌開始了對跟隨衪的人講十字架的道之後,不時的就會再回到這個題目上來。

十字架最基本的意義就是過一個以基督為主的生活、把一切可能攔阻的障礙都除掉,這包括了自我、甚至最親近的家人(14:25-35) 。

但跟隨不能只停在自我的對付上;因為事奉主的門徒不只是表現在他事奉神、也表現在他事奉人的上面。

事奉人是要花很多時間、力氣的;但神的僕人不能夠為他的辛勞埋怨、也不能為自已向神求更好的待遇。就像這個比喻所說的:「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17:7,10)

在現代這個自由豐富的社會中,那麼誰會傻到這種地步去甘心的做這種吃力、又不為自己討好的事呢?還是有的,就在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的見證。

難嗎?看起來是不容易的。但主在緊跟著這個比喻之前就有這個應許:「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17:6)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7:5,6

8/3/2019 星期六

「主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 (路加福音 17:6)

像許多在有關倫理道德上的字辭一樣,「信心」不但是一個人們喜歡的辭、也是常常被濫用的辭。

有的人認為,因為我有信心,我就不怕任何的阻攔、不看身邊的環境,那件事就必定會成就。

在類似的邏輯下,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既然那件事沒有成功,那必定是你的信心不夠;這些都是與事實對抗、不顧現實的信心。

然而一個合宜的信心也有它在不同環境當中、因各種過去的經驗,而產生的一種確定感,那是有根據的信心。所以,信心有它甚於現實的基礎。

但是信心也不儘然完全要靠現實的分析、和過去的經歷來建立;因為超躍了理性和經驗之外,信心也可以由主而來,那也是個有根據、有見證的信心。

這種信心不是從理智說服自己的;而是根據聖經、神的應許而來的;這才是我們要的信心。

當主耶穌要門徒「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17:3,4) 的時候,門徒知道那是他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他們立刻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而主給他們的應許是「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

由此看來,主耶穌所講的芥菜種的信心、並不是照我們自己想要成就的所有的事;而是有能力照著祂的話而行的信心。

在這裡是指著澈底饒恕得罪我們(或使我們絆倒) 的弟兄;但應該也可應用在主其他教導上。

雖然照以往的經驗、外在的環境,我們沒辨法照主的教導去行;但只要存像一粒芥菜種那麼只的信心、再難的誡命我們都能遵守。

— 2019 每日讀經 — 路加福音 17:3,4

8/2/2019 星期五

「你們要謹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路加福音 17:3,4)

一個做主門徒的人即要在行為上有檢點、避免造成為他人的綁絆腳石(17:1,2) ,但也不可只停留在消極的避免而己;主耶穌馬上又繼續說到謹慎的積極一面:若弟兄在行為上得罪自己,我們該怎麼辨?

照上文來看,這裡的得罪、應該與前面的絆腳石有關的。也就是說:在那件成為人的絆腳石事件上,即使是那這位犯罪弟兄直接得罪到的受害者;他也不能理直氣壯的要求報復或平反;而是立即的勸戒他、準備饒恕他。

這與我們平常所想的以第三者的客觀立場、不要受到絆倒人的事影響更進一步了:因為,對主的門徒來說,在絆倒人的事上是沒有在主、客之外的第三者;我們都是參與的人。

在基督徒的群體當中,不是使人絆倒的,就是被那使人絆倒的所得罪的人。因此,我們都有在絆倒人事件中積極參與解決的角色。

該怎麼做呢?首先,不要把自己當成旁觀者,要知道在罪的影響中,我們都是被得罪的人。
其次,要主動的勸戒他,不要得過且過、讓這件事不了了之就算了。勸戒的目的是希望他能悔改。

同時,也要準備饒恕他。但這並不是做個老好人、無條件的饒恕,而是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完全的饒恕總是接著澈底的悔改而來的。

要抱著什麼態度來做這些呢?「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如果真能做到這些,我們的見證是多麼的有力!教會怎能不興旺呢?